伤寒结胸
论曰伤寒病发于阳。下之早,邪毒之气,结聚于胸膈,故名结胸,其证心下坚硬。按之则痛,项强如柔 状,或从心下至少腹。坚满而痛,其痛不可近,其脉寸口浮,关上自沉,是其候也。若正在心下,按之即痛。而脉浮滑,亦名结胸,凡此本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令人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坚满,则为结胸。又或因得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者,心下必结。若脉微弱者,此素有积寒,而反下之。
利止必作结胸,但下之而脉浮者必结胸,皆当下之,脉促者不为结胸也,脉若浮,即不可下,下似结胸状,饮食如故,时下利,阳脉浮,关上沉细而紧者,为脏结。舌上白胎滑者,为难治,若心下痞坚,按之不痛者,非结胸乃痞也。宜审察而各根据其法治之。
治伤寒结胸,心下坚实,大便不利。陷胸丸方
大黄(细锉醋炒) 葶苈子(隔纸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二两) 朴硝(一两研细与杏仁再同研令如脂)
上四味,除杏仁朴硝外,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入少炼蜜和,更杵三五百下,如弹丸大,每服一丸,别入甘遂末半钱匕。蜜一合,用水一中盏。煎至四合,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治伤寒结胸,头项强,心下痛,按之实硬。大陷胸汤方
大黄(细锉醋炒二两) 甘遂(湿纸裹煨一钱) 朴硝(别研二两)
上三味,各捣研为末,每服用水一中盏,入大黄末二钱匕,煎五七沸。去滓次下朴硝末一钱匕,再煎一两沸,次下甘遂末一字匕,搅匀温服,取快利为度。
治伤寒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方
黄连(去须一两) 半夏(汤洗七遍焙二两半)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各细锉,先以水五盏。煎栝蒌实,取三盏,去滓入黄连半夏各一分,煎取一盏半,去滓分温三服。
治伤寒结胸心闷汗出。葶苈散方
葶苈子(隔纸炒三分) 大黄(锉醋炒半两) 槟榔(锉) 桂(去粗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赤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锉各一分)
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温熟水调服。
治伤寒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用前方,白散亦可服。方
桔梗(微炒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贝母(去心三分)
上三味,除巴豆外,捣罗为散,入巴豆合研匀,每服强人半钱匕,羸人减之。并温熟水调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治伤寒结胸,心下痛,如石坚硬,小便不利。葶苈汤方
葶苈子(隔纸炒三分) 槟榔(锉半两) 桑根白皮(炙锉三分) 杏仁(汤浸去尖皮双仁炒) 大黄(锉醋炒各半两) 朴硝(三分)
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治伤寒下后,虚气不理,毒复上攻,毒瓦斯相搏,结于胸中,纵不下者,毒已入胃。胃中不通,毒还攻上,心中结满。厥逆欲绝。心胸高起,手不可近,当先理其气,增损理中丸方
人参 白术 甘草(炙锉) 栝蒌根(锉) 枳实(麸炒去瓤) 赤茯苓(去黑皮) 牡蛎(熬各二两) 干姜(炮一两半)
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丸大。每服一丸,熟水化下,不歇再服。不过五六丸,胸中豁然。
治伤寒结胸,毒瓦斯内盛,手足逆冷,腹胀喘息急,大便不通。陷胸青龙汤方
牵牛子(微炒一两半) 人参(三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桂(去粗皮) 槟榔(锉各一分) 大黄(锉醋炒半两) 朴硝(一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治伤寒热病饮水,结胸硬满。大黄桔梗汤方
大黄(锉醋炒二两) 桔梗(炒一两) 甘草(炙锉) 朴硝(各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温服。
治伤寒结胸气逆,手足厥冷,呕逆不定,大金针丸方
阳起石(研) 不灰木 阿魏(研各半两) 巴豆(二十五枚去皮心膜不出油研) 杏仁(二十五枚去皮尖双仁研)
上五味,捣研为细末,用软粟米饭为丸,如小弹丸大。每服一丸,用针穿灯焰上烧,烟绝为末。生姜米饭调服,以利为效。
治结胸伤寒心下痛,按之实硬。泥金丸方
木香 丁香 大戟 甘遂(麸炒各一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枚) 紫菀(去土三钱)黑牵牛(三钱半生半炒) 腻粉(三钱) 硫黄(两皂子大) 槟榔(大者一枚锉) 水银沙子(三钱) 巴豆(二十粒去皮心膜用胡饼面裹慢火烧熟去面不用)
上一十二味,各捣研为末,再和令匀,炼蜜为丸。如小鸡头大,看虚实,每服一丸,烂嚼烧生姜一块子,同咽下,药不得嚼。
治伤寒结胸,已转下不除者。大戟散方
大戟(炒) 甘遂(炒各一两) 腻粉(半两) 硫黄(研一分) 水银(盏子内与硫黄同研作沙子半两)
上五味,捣研为散,再同研匀,每服二钱匕,温浆水调下。
治伤寒结胸,逐利热毒。越桃丸方
越桃 桃花(曝干各一分) 大黄(生锉半两) 郁金(二钱) 白牵牛(取末五两) 郁李仁(去皮研一两)
上八味,捣研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一丸,蜜水下。
治伤寒结胸,伏阳在里,心下坚硬,按之则痛。陷胸散方
前胡(去芦头) 甘遂(麸炒) 甜葶苈(隔纸炒) 大黄(锉微炒)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 马牙硝(研各一两)
上六味,捣研为末,每服一钱匕,生姜蜜水调下,更看虚实加减。
治伤寒结胸,心下坚硬。宣毒丸方
大黄(锉) 白牵牛(炒各一两) 滑石 朴硝 甘遂(麸炒) 郁李仁(去皮炒研各半两) 大戟(麸炒一分) 续随子(去皮煮研半两)
上八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弹丸大,看虚实,以龙脑蜜水化下一丸。
治伤寒结胸,及疮疹后,毒瓦斯攻心,咳嗽喘急。大通散方
甘遂(麸炒一分) 生干地黄(一两与甘遂一处同捣焙干) 槟榔(锉二枚) 麦 (微炒半两) 铅白霜(研一分)
上五味,捣研为末,看虚实,用龙脑浆水,调下半钱匕。
治伤寒阴气,结伏在胸膈,虚痞或痛不可忍者。金针丸方
不灰木(二钱) 阳起石 阿魏(各一钱) 白丁香 丹砂研 乳香 腻粉(各一钱半)硫黄(一分) 巴豆(去皮心膜出油二七粒)
上九味,同研匀细,糯米粽子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丁香汤下,不拘时候。
治伤寒结胸,心下坚痛。膈毒丸方
郁李仁(去皮) 黑牵牛(炒) 大戟 甘遂(各一分) 牛黄(研) 乳香(研各一钱) 麝香(研) 龙脑(研各半钱)
上八味,捣研为末,再同研匀,用白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煎灯心小麦汤下,临卧服。
治伤寒结胸。圣饼子方
甘遂 大戟(去皮各半两) 黑牵牛(生用一两半) 轻粉(一钱匕) 粉霜(一钱) 巴豆(去皮醋煮黄十四枚) 水银(一钱入锡一钱结砂子)
上七味,先将前三味为末,入白面五钱,水和作饼子,文武火煨焦黄,再为末,入后四味拌匀,水和为丸,如绿豆大,捏作饼子,每服三饼,茶清下。
治伤寒结胸,热气蕴蓄,宣风丸方
大黄(末) 牵牛子(末) 郁李仁(去皮研各半两) 巴豆(一分去心皮膜油炸研)
上四味,再同研匀,炼蜜为丸,小豆大,看虚实,生姜蜜水下一丸至二丸。
治伤寒结胸,心下坚满,金黄散方
黑牵牛(末) 大黄(末各一钱匕) 郁金(末) 胡黄连(末各半钱匕)
上四味,作一服,入腻粉一钱匕,新水调下,伤寒四日五日后结胸可服,或吐或泻或汗出即愈,小儿量大小加减。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运气
- 卷第二·运气
- 卷第三·叙例
- 卷第四·治法
- 卷第五·诸风门
- 卷第六·诸风门
- 卷第七·诸风门
- 卷第八·诸风门
- 卷第九·诸风门
- 卷第十·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 卷第二十·诸痹门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 卷第三十·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 卷第三十四·中门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
├─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
├─
疟痢
-
├─
瘴气
-
├─
瘴疟
-
├─
寒热往来
-
├─
疟病发热身黄小便不利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 卷第四十·霍乱门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胆门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 卷第四十七·胃门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 卷第五十·肺脏门
- 卷第五十·大肠门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
-
├─
肾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
-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
-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
-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 卷第六十·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
├─
呕血
-
├─
唾血
-
├─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
-
├─
舌上出血
-
├─
汗血
-
├─
呕血
- 卷第七十·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 卷第八十·水肿门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
服乳石香港脚发动
-
├─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 卷第九十·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 卷第一百·诸尸门
- 卷第一百·诸注门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
├─
头风白屑
-
├─
面?(点如乌麻,斑如雀卵,稀则棋布,密则不可容针)
-
├─
面?(细起如粟谷状)
-
├─
面?(形似米白)
-
├─
面?(粉刺)
-
├─
面体疣目
-
├─
狐臭
-
├─
灭瘢痕
-
├─
头风白屑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
├─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
├─
妊娠堕胎后血不出
-
├─
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
-
├─
妊娠诸疮
-
├─
产妇推行年等法并安产图
-
├─
妊娠堕胎后衣不出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