痼冷
(附论)夫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人之处世饮食为上。汤药次之。惟其口腹是充呕姜欲
方
(出和剂方)
治下经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面色
痿黄。手足厥冷
。胁肋虚满。 精神困倦。脏腑自利。 小便滑数。大能补护。四十以上者宜服之。
附子(炮去脐四两)沉香荜澄茄葫芦巴(微炒)肉桂(去粗皮)茴香(舶上者微炒)补骨脂(微炒)巴戟天(去心)木香川楝(炮去核各一两)川乌(炮去皮脐半两)桃仁(去皮尖麸炒二两)上同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盐末少许。煎八分去滓。稍热服之。如盲肠小肠一切气痛。服之有效。空心食前服。
艾硫丸
(出十便良方)
去邪养正。补真益脾。治髓冷血虚。腰疼脚弱。及伤
冷心腹疼痛。霍乱吐利。自汗气急。下元久虚。小便频数。妇人冲任不足。月水愆期
。腹胁刺痛。崩漏带下熟艾(十两用糯米一升煎成粥浇在艾上用手拌令匀于日中晒干)干姜(十两)生硫黄附子
附子理中丸
(出和剂方)
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吐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
。并皆治之。
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小儿分
紫沉煎丸
(出医方大成)
治虚寒积冷。伏滞阴气。心腹膨胀。两胁疼痛。
巴豆霜(一分酒半升先入银器内煮之)硫黄(滴水研极细)青皮胡椒砂(各一两酒半半升研良姜(一别研)上为陈皮
北亭丸
(出和剂方)
治脾元气弱。久积寒冷。心腹胁肢胀满刺痛。面色青黄
。肌体瘦弱。怠惰嗜卧。食少多伤。噫气吞酸。哕逆恶心。腹中虚鸣。大便泄利。胸膈
痞塞。食饮不下。呕哕。霍乱体冷转筋。及五膈五噎。癖瘕聚。翻胃吐食。久痛久利
。并皆治之。
缩砂仁胡椒肉桂(去粗皮)浓朴(去粗皮姜汁炙)附子(炮去皮脐)川芎当归(去芦头锉碎)陈皮(去白)干姜(炮)甘草(炙各四两)青盐(别研二两)白术(别捣末三两入两)上为末一升。
干药末亦得。
黑锡丹
(出和剂方)
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攻头目彻痛。
目瞪昏眩。及奔豚气上冲胸腹。连两胁膨胀刺痛不可忍。气欲绝者。及阴阳气上下不
升降。饮食不进。面黄羸瘦。肢体浮肿。五种水气。香港脚上攻及牙龈肿痛。满口生疮
齿欲落者。兼治脾寒心痛。冷汗不止。或猝暴中风。痰潮上膈。言语艰涩。神昏气乱
。喉中痰响状似瘫痪。曾用风药吊吐不出者。宜用此药百粒。煎姜枣汤灌之。压下风涎
实时苏省。风涎自利。或触冒寒邪。霍乱吐泻。手足逆冷。唇口青黑。及男子阳事痿怯
。脚膝酸软行步乏力。脐腹虚鸣。大便久滑。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自下。岁久无子。
血气攻注头面四肢。并宜服之。兼疗膈胃烦壅。痰饮虚喘。百药不愈者。常服克化饮食
。养精神。生阳逐阴。消磨冷滞。除湿破癖不动真气。使五脏安宁。六腑调畅。百病不
侵。歌曰。阴损阳衰实可伤。纵调营卫亦难将。气羸血运痰生者。试听桑君为发扬。
又歌曰。夫妻合会功成肆。铃子沉香一两赊。木附葫芦阳起破。桂茴肉豆等无差。梧
桐酒糊精修炼。反老还童事可嘉。
沉香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肉桂(去皮只须半两)茴香一两)黑锡黄砂子。
酒糊艾醋
附子茴香散
(出医方大成)
治气虚积冷。心腹绞痛。
肉豆蔻(煨)茴香(炒)木香白术(炒)人参白茯苓干姜(炮各一两)附子(大者一分。
空
走马茴香丸
(出御药院方)
治丈夫积年伤惫久冷。及治气。备急。
黑附子(去皮脐)桂葫芦巴马兰花(炒)青橘皮(去白)舶上茴香川楝子(炒)干姜每服空心
安息香天雄(炮裂去皮脐)硫黄(研)阳起石(研)附子(炮裂去皮脐)钟乳(研)白矾用黄狗外肾
金锁正元丹
(出和剂方)
治真气不足。元脏虚弱。四肢倦怠。百节酸疼。头
昏眩痛。目暗耳鸣。面色黄黑。鬓发脱落。头皮肿痒。精神昏困。手足多冷。心胸痞闷
。绕脐切痛。膝胫酸疼不能久立。或足弱隐痛。步履艰难。腰背拘急不得俯仰。腹痛气
刺。两胁虚胀。水谷不消。大便不调。呕逆恶心。饮食减少。恍惚多忘。气促喘乏。
夜多异梦心忪盗汗。小便滑数。
五味子(一方用五倍子)茯苓(去皮各八两)紫巴戟(去心十六两)补骨脂(酒浸焙十两)入研药令匀
青硫丸治久冷。峻补元脏。
硫黄(一斤酒甘草水研三日)附子(炮裂去皮脐)山茱萸(各四两)白豆蔻(去皮)肉豆蔻蒸木瓜肉和
益神丸补元脏。治久冷。
硫黄(酒甘草水研一日)木香肉豆蔻(去壳)槟榔(锉)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每服十丸
乌金丸
(又名黑锡丸一名黑锡丹)
治脾元久冷。上实下虚。胸中痰饮。或上
攻头目彻痛。目常昏眩。及奔豚气奔冲胸腹。连两胁膨胀痛不可忍。气欲将绝。阴阳
气上下不能升降。饮食不进。面黄羸瘦。腹满膨胀。肢体浮肿。泄泻呕逆。自汗心忡
。小便频数。一切虚寒皆治。
黑锡(二两)硫黄(一两)木香(一分)附子(一两去皮脐)舶上茴香(一两)川楝肉(半澄下粗先即每
震灵丹
(出和剂方)
此丹不犯金石飞走有性之药。不僭不燥。夺造化冲和之
功。大治男子真元衰惫。五劳七伤。脐腹冷痛。肢体酸疼。上盛下虚。头目昏眩。心
神恍惚。血气衰微。及中风瘫痪。手足不遂。筋骨拘挛。腰膝沉重。容枯肌瘦。目暗
耳聋。口苦舌干。饮食无味。心肾不足。精滑梦遗。膀胱疝坠。小肠淋沥。夜多盗汗
。久泻久痢。呕吐少食。八风五。一切沉寒痼冷。服之如神。及治妇人血气不足。崩
漏虚损。带下久冷。胎脏无子。服之无不愈者
保元丹治老弱诸沉寒痼冷。小便滑数。大便时泄。腰腿脐腹疼痛。困倦。瘦虚食
减。
附子(炮去皮脐)肉豆蔻白术山药干姜(炮)赤石脂(各一两)肉桂(半两)上为细
痼冷丸
(出千金方)
治心腹痼冷。
白术(半两)神曲(一两炒令黄色)川姜(炮)桂心(各二钱)川椒(一钱炒香)吴茱萸(饮服
崔氏乌头丸
(出和剂方)
治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腑脏暴感风寒上乘于心。
令人猝然心痛。
附子(炮去皮脐)川乌(炮去皮脐)赤石脂〔各二(一)两〕蜀椒(去子及闭口者炒出汗)酒下。
觉至痛服三丸。
来复丹
(出和剂方)
此药配类二气。均调阴阳。夺天地冲和之气。乃水火既
济之方。可冷可热。可缓可急。善治营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闭痰厥
。心腹冷痛。脏腑虚滑。不问男女老幼危急之证。但有胃气。无不获安。补损扶虚。救
阴助阳。
温脾汤
(出本事方)
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
不效。宜先取去浓朴干姜甘草桂心附子(生各二两)大黄(生四钱碎切汤一盏渍半日搦出滓煎汤时分作
干姜丸
(出本事方)干姜巴豆(去心炒黄研)大黄人参(各一两)上除巴豆。余为末同研。炼蜜丸如梧子后至下之
(出本事方)白术木香附子人参(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枚。
煎
走马寸金丸
(出传信适用方)
治男子下元虚冷。真气怯弱。肝肾客寒。小肠
气痛。牵引肋胁。绕脐痛不可忍者。手足厥冷。多出冷汗。不能屈伸。面色青黄。
时发时止。立有神效玄胡索川当归(锉)舶上茴香川楝子(各一两)南木香(半两不炒)干全蝎(三个以上月
二气丹
(出和剂方)
助阳消阴。正气温中。治内虚里寒。冷气攻击心胁脐腹
。胀满刺痛。泄利无度。呕吐不止。自汗时出。小便不禁。阳气渐微。手足厥冷。及伤
寒阴证。霍乱转筋。
硫黄(细研)肉桂〔去皮为末各一两(分)〕干姜(炮为末)朱砂(研为末各二钱)附子〔煎艾盐
浴体法治下元虚冷。腰腹冷痛。崩带。一切冷病。
椒目川乌细辛干姜桂(以上各等分)上为粗末。水煮。澡浴下部为妙。
温胃丸治沉寒痼冷。呕哕吐逆。心胸噎痞。减食。
(洹东马公正方)京三棱(焙切三分)附子(二个炮)干姜(炮)青皮桂(各半两)上为细末。
醋糊为丸
金锁正阳丹
(出本事方)砒(一两火煨)巴豆(十粒去油)乌头(一两炮去皮脐)木鳖(六个去壳)雄黄(半两)上丸肛及产后诸疾。当归酒下。眼多冷泪。盐椒煎汤下。
匈奴露宿丸
(出千金方)
治寒冷积聚。
石桂心附子干姜(各二两)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
后稍
大已寒丸
(出济生拔粹方)
泄泻肠鸣。自利自汗。水谷不化。阳气暴衰。阳气独盛。手足厥冷。伤寒阴盛。神昏
脉短。四肢怠惰。并服荜茇肉桂(各四斤)干姜高良姜(各六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自剂
玉华白丹
(出和剂方)
清上实下。助养根元。扶衰救危。补益脏腑。治五劳
七伤。夜多盗汗。肺痿虚损。久嗽上喘。霍乱转筋。六脉沉伏。唇口青黑。腹胁刺痛
。大肠不固。小便滑数。梦中遗泄。肌肉瘦悴。目暗耳鸣。胃虚食减。久虐久痢。积寒
痼冷。诸药不愈者。
玉抱肚
(出百一选方)
治停寒痼冷。心腹刺痛。常系于脐腹间。甚妙。一方
用针砂如法炒针砂(四两铁铫内火炒用木或竹棒儿不住手搅烟出尽为度放冷)白矾(半两)砂〔五(一)水数点洒。用脐下。如退即将针
(出千金方)
治心胁中大寒大痛。呕不能饮食。饮食下咽自知偏从
一面下流。有声泱泱然。若腹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而痛。其头不可触近
。
蜀椒(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一升)上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
养正丹
(出和剂方)
却邪辅正。助阳接真。治元气虚亏。阴邪交荡。正气乖
常。上盛下虚。气不升降。呼吸不足。头旋气短。心神怯弱。梦寐惊悸。遍体盗汗。
腹痛腰疼。或虚烦狂言。口干上喘。翻胃吐食。霍乱转筋。咳逆不定。又治中风涎潮
不省人事。阳气欲脱。四肢厥冷。如伤寒阴盛自汗。唇青脉沉。最宜服之。及妇人产
后血气身热。月候不均。带下腹痛。
玉壶丸治元脏久冷。益真气。进饮食。壮筋骨驻颜。
乌头(大者炮裂去皮脐十五枚)砂(水飞研)阳起石(研各一两)硫黄(半两研)上为
露宿丸
(出千金方)
治遇冷气心下结系。呕逆寒食不消。并主伤寒晨夜。触
寒冷恶气。
附子乌头桂心石(各四两)上为末。蜜丸如豆大。以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
治痼冷风眩寒中。手足冷。胃口寒。脐下冷百病。五劳七伤。第一令人能食。二
强盛。三益大豆(二升半)乌头(一百五十枚)生地黄(一十五斤取汁)上以除日咀乌头。
以酒一斗汁尽二月
茱萸硝石汤
(出千金方)
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年饮。
吴茱萸(八合)硝石(一升)生姜(一斤)上以酒一斗。水解令二斗。煮药取四升。服二升
温胃散治痼冷。温脾止痛哕。和气。
橘皮(二两)桂(一两)干姜(炮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姜汤调下。空心服。
半夏汤
(出千金方)
治胸满有气。心腹中冷。
半夏(一升)桂心(四两)生姜(八两)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一服七合。日三服
生姜汤
(出千金方)
温中下气。
生姜(一斤)甘草(三两)桂心(四两)上咀。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半。一服五合。日三
三圣丸
(一名三仙丸)
补男子下元虚弱冷气。诗曰。一乌二术三茴香。久服
令人寿命长。和血驻颜精神爽。养神利气助容光。丹田补暖神缘住。耳目聪明鬓不苍
。每日常服十丸数。空
治积年冷病方
(出千金方)蜀椒(二两)香豉(一升)上捣椒为末。和豉更捣三千杵。丸如弹子大。食前酒服。
日再。
半硫丸
(出和剂方)
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癖冷
气。及年高风秘半夏(汤洗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上等分。
以生姜自生姜前空
治诸冷极。医所不治
(出千金方)用马兰子九升。净治去土。空腹中服一合。日三。饮及酒下之。服讫。须臾以食压之。
取瘥
金液丹
(出和剂方)
固真气。暖丹田。坚筋骨。壮阳道。除久寒痼冷。补劳
伤虚损。治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癖。腹中诸虫。失精遗溺。形羸力劣。
脚膝疼弱。冷风顽痹。上气衄。咳逆寒热。霍乱转筋。虚滑下痢。又治痔湿生疮
下血不止。及妇人血结寒热。
洞阳丹
(出济生方)
治阳虚阴盛。手足厥冷。暴吐大下。脉细羸瘦。伤寒阴
证。
附子(炮去皮脐)钟乳粉(各二两)天雄(炮去皮三两)川乌(炮去皮四两)阳起石(火丸。
空心
(出千金方)
治气厥冷。
茯苓桂心(各四两)细辛(一两)乌头附子(各二两)罔干(如大枣一两)上为末。内方用
又方
(出千金方)
治胸满气噫。下部冷。腹痛。
半夏(八两制)生姜〔六(四)两〕橘皮(四两去白)桂(二两)吴茱萸(五十粒汤泡洗一
人参汤
(出本事方)
治丈夫妇人小儿唇青面黄。肚里冷痛牵引小腹。以至翻
胃换食呕吐。口人参(一两)茯苓(一两白者)牡蛎(一两)粉草(一两)黄(一两盐炙)附子(七钱以上重者炮去皮脐一半个)上为细末。每服三大钱。盐汤点服。忌生冷、油面、粘腻等物昔一妇人年四十余岁。患十年翻胃。面目黄黑。历三十余人医不效。取脾诸穴烧灸交通。
些忽
又方
(出本事方)浮椒(二两)茴香(一两)粉草(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热汤点服。忌如前。
大已寒丸
(出御药院方)
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饮食不美。气不调和。退
阴助阳。除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
无度。及疗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附子(炮去皮脐)川干姜(炮制)高良姜(锉炒)吴茱萸(炒)桂(去皮)川乌头(炮裂去皮七
接真汤
(出御药院方)
治阴病手足厥冷。脐腹疼痛。真气不足衰惫欲绝。
沉香丁香(各二钱)麝香(一钱)附子〔炮去皮脐四两(钱)〕上为粗末。水二盏。
生姜
硫黄丸治人之大冷。夏月温饮食。不解衣者。
硫黄石干姜茱萸桂乌头附子椒仁人参细辛皂角当归上等分。随骨。
橘皮益智汤治痼冷在内。阴气交攻。心痛如刺。
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益智(去皮)乌头(炮裂去皮脐)威灵仙(去土各一两)上锉如麻豆
雄朱丹
(出百一选方)
治宿寒痼冷。饮食呕逆。久则羸弱。变成劳瘵。
朱砂雄黄(各二两以上用沙盒一个先以牡丹皮二两内外熏黄入药于内以酸醋和腊茶作饼盖干次子(炮(半两同赤梧子
荜澄茄丸
(出王氏博济方)
治丈夫元阳虚。冷气上冲心胸满闷。腹胁雷鸣
。或多攻刺。呕哕沉香丁香木香舶上茴香(各半两)乌药(一两)白芷(一两一分)葫芦巴(三分)荜
三建汤
(出永类钤方)
除痼冷。扶元气。凡寒邪外攻。六脉沉微。手足厥逆
。大小便滑数。
天雄(炮去皮脐)附子大川乌(并炮各等分)上咀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
煎八分。
椒附丸
(出永类钤方)
治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时有盗汗。小便
滑数。心腹胀满附子(炮半两)槟榔牵牛(炒)五味子(各一两)川椒(去子炒出汗半两)净陈皮干姜每服三十汤下
青城山葛真人秋乳丹
(出卫生家宝方)
治男子脾肾久弱。下部一切痼冷之疾
。遗泄不禁。小便滑数。囊外湿痒。及脾元不固。饮食无味。久而脾泄变为寒热。似疟
而多寒。滑泻白脓。
秋石(四两)钟乳粉(二两真者)云母粉(二两)牡蛎(左顾者用黄泥固一指浓于文武火煨两以一去熟煮成稀糊为丸。每服一二粒。空心盐汤下。妇人醋汤下。丸如梧子大。候极干服。一法用冷水稀糊
三阳丹
(出卫生家宝方)
治男子气弱。丹田冷痛。脏腑泄泻。妇人血海冷疼
。一切冷病并皆五月五日将新瓶一支。收大艾叶一瓶。按紧不令虚。用好酒煮三升淋下瓶内。以箬叶并纸糊修更不
金罂煎
(出卫生家宝方)
治男子气弱。丹田冷痛。脏腑泄泻。妇人血海冷疼
。一切病并皆治冬月采金罂子。俗名鸡头罂。未十分熟者。不拘多少。新罗中搽去刺。以竹刀或铜刀破开。
肉为金罂煎
王海藏已寒丸
(出卫生家宝方)
治沉寒痼冷。脐腹冷痛。回阴返阳。
附子(炮一两)干姜(炮一两)良姜(七钱)桂(三钱)茴香(炒一两)茯苓(五钱)上件
金粟黄芽丹
(又名太乙紫霞丹出危氏方)
此丹养火不计岁年。有起死回生之
功。蕴脱胎换骨之妙。昔钟、吕、阴三真人。张柏子所炼皆此丹也。粒至小。功甚大
。应诸虚百损。五劳七伤。八风五痹。沉寒痼冷。水肿蛊气。久痢久疟。一切男女老幼
困笃之疾。百药不能疗者。悉皆主之。初服觉腹中微扰。或欲吐泻。则是驱逐诸病。
无病则不动。再服则不觉。经云。服丹之人能绝嗜欲。断五腥。不食鸡、鱼、大蒜、
陈臭等物。当为地仙矣。若未免此。服及一两。延寿二纪。大率救惫扶危。卫生伐病
。无出此丹之右。服时以平旦取一粒。在手内搓令暖。置口中。可加至十粒。或用枣肉
丸。面东叩齿。密念咒曰。返我常。归我乡。服之千日朝虚皇。一气七遍。以井花水
或人参枣汤送下。孕妇不可服。此丹无方。惟有丹母。不知是何药修炼得成。修炼时
以大朱砂一斤抽汞。置丹母于鼎内。以汞安于丹母上。覆以真金簿五十片。于静室养
火。朝东北。暮西南。一月后开鼎。如觉丹母伤火。以浓煎沉香水浴。一载后。丹成
如谷芽样。或如花果样。用银剪刀剪切。入大萝卜内蒸一伏时。以萝卜深黑为度。取
出用玉石杵臼研为细末。以木蜜为丸。丸如栗大。根据前汤引服。大有功效。所惜者。
此丹母自北而南多为名宦巨室收藏。不入医家。抽汞。修炼家另有
小钟乳丸
(出十便良方)
治虚冷。
钟乳粉〔七(钱)分〕硫黄(三钱末)干山药(一钱)上为细末。用枣肉和丸梧桐子大。
每
养正金丹
(出十便良方)
治中下寒冷。进饮食。暖脾胃。张会伯方。
硫黄(去砂别研)大附子干姜丁香桂浓朴半夏肉豆蔻(各二两)上为细末。酒服之尤
萝卜丸
(出朱氏集验方)
治诸冷积。腹胀气痛。
萝卜子〔五(三)两〕沉香(一钱半)草豆蔻(一钱半)白术(半两)青皮(五钱)上除萝
温内丸治痼冷在内饮滞伏留。阴盛阳虚。谷气衰微。清浊不分。肠胃虚弱。寒
湿相胜。下浓朴(姜汁制一斤)干姜(炮)甘草(炙)白术草豆蔻(去皮)五味子诃黎勒皮陈橘候。米饮下。
治入秋小腹多冷者
(出本草)用古砖煮汁服之。
治冷
三月三日采艾。作煎服。
- 卷一 方脉总论
- 卷二 方脉总论
- 卷三 方脉总论
- 卷四 方脉总论
- 卷五 方脉药性总论
- 卷六 五运六气图
- 卷七 运气图
- 卷八 运气图
- 卷九 运气图
- 卷十 运气图
- 卷十一 运气图
- 卷十二 运气图
- 卷十三 脏腑总论
- 卷十四 肝脏门
-
卷十五 肝脏门
-
├─
肝壅头目不利(附论)
-
├─
肝风冷转筋(附论)
-
├─
肝风筋脉抽掣疼痛(附论)
-
├─
肝风毒流注入脚膝筋脉疼痛(附论)
-
├─
薄厥(附论)
-
├─
肝劳(附论)
-
├─
肝厥(附论)
-
├─
煎厥(附论)
-
├─
肝病筋急(附论)
-
├─
筋极(附论)
-
├─
筋实极
-
├─
筋虚极
-
├─
肝壅头目不利(附论)
- 卷十六 心脏门
- 卷十七 心脏门
- 卷十八 心脏门
- 卷十九 心脏门
- 卷二十 脾脏门
- 卷二十一 脾脏门
- 卷二十二 脾脏门
- 卷二十三 脾脏门
- 卷二十四 脾脏门
-
卷二十五 脾脏门
-
├─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
├─
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附论)
-
├─
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附论)
-
├─
脾胃气虚弱肌体羸瘦(附论)
-
├─
脾胃壅热呕哕(附论)
-
├─
脾胃不和不能饮食
- 卷二十六 肺脏门
- 卷二十七 肺脏门
-
卷二十八 肺脏门
-
├─
肺痿小便数(附论)
-
├─
肺脏痰毒壅滞(附论)
-
├─
肺脏伤风冷多涕(附论)
-
├─
肺脏伤风冷声嘶不出(附论)
-
├─
肺气面目四肢浮肿(附论)
-
├─
肺脏风毒生疮(附论)
-
├─
肺中寒(附论)
-
├─
皮虚实(附论)
-
├─
气极(附论)
-
├─
肺痿小便数(附论)
- 卷二十九 肾脏门
-
卷三十 肾脏门
-
├─
肾劳(附论)
-
├─
肾寒(附论)
-
├─
肾胀(附论)
-
├─
肾着(附论)
-
├─
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附论)
-
├─
肾劳(附论)
-
卷三十一 肾脏门
-
├─
肾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附论)
-
├─
肾脏冷气卒攻脐腹疼痛(附论)
-
├─
肾脏风冷气(附论)
-
├─
肾脏风虚耳鸣(附论)
-
├─
肾脏虚冷气攻腹胁疼痛胀满(附论)
-
卷三十二 肾脏门
-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附论)
-
├─
肾脏虚损阳气痿弱(附论)
-
├─
肾脏虚损骨痿羸瘦(附论)
-
├─
肾虚多唾(附论)
-
├─
肾脏风毒流注腰脚(附论)
- 卷三十三 肾脏门
- 卷三十四 胆腑门
- 卷三十五 胃腑门
-
卷三十六 胃腑门
-
├─
胃反(附论)
-
├─
胃反(附论)
- 卷三十七 大肠腑门
-
卷三十八 大肠腑门
-
├─
脏毒下血
-
├─
脏毒下血
-
卷三十九 大肠腑门
-
├─
大小便不通(附论)
-
├─
大便秘涩不通(附论)
-
├─
导引法
-
├─
大小便不通(附论)
-
卷四十 大肠腑门
-
├─
大便不禁(附论)
-
├─
脱肛(附论)
-
├─
肛门有虫发痒(附论)
-
├─
肛门赤痛(附论)
-
├─
大便不禁(附论)
- 卷四十一 小肠腑门
- 卷四十二 膀胱腑门
- 卷四十三 三焦腑门
- 卷四十四 头门
- 卷四十五 头门
- 卷四十六 头门
-
卷四十七 头门
-
├─
风头旋(附论)
-
├─
风头眩(附论)
-
├─
导引法
-
├─
膈痰风厥头痛(附论)
-
├─
风头旋(附论)
- 卷四十八 头门
- 卷四十九 头门
- 卷五十 头门
- 卷五十一 面门
- 卷五十二 面门
- 卷五十三 耳门
- 卷五十四 耳门
- 卷五十五 耳门
-
卷五十六 鼻门
-
├─
总论
-
├─
鼻塞气息不通(附论)
-
├─
鼻塞不闻香臭(附论)
-
├─
鼻(附论)
-
├─
鼻中生息肉(附论)
-
├─
鼻痛(附论)
-
├─
总论
- 卷五十七 鼻门
- 卷五十八 口门
- 卷五十九 舌门
- 卷六十 咽喉门
- 卷六十一 咽喉门
- 卷六十二 咽喉门
-
卷六十三 咽喉门
-
├─
咽喉肿痛(附论)
-
├─
咽喉肿痛(附论)
- 卷六十四 咽喉门
- 卷六十五 牙齿门
-
卷六十六 牙齿门
-
├─
牙齿疼痛
-
├─
牙齿疼痛
- 卷六十七 牙齿门
-
卷六十八 牙齿门
-
├─
虫蚀牙齿
-
├─
虫蚀牙齿
- 卷六十九 牙齿门
- 卷七十 牙齿门
- 卷七十一 眼目门
- 卷七十二 眼目门
- 卷七十三 眼目门
- 卷七十四 眼目门
- 卷七十五 眼目门
- 卷七十六 眼目门
- 卷七十七 眼目门
-
卷七十八 眼目门
-
├─
内外障眼
-
├─
内外障眼
- 卷七十九 眼目门
- 卷八十 眼目门
- 卷八十一 眼目门
- 卷八十二 眼目门
- 卷八十三 眼目门
- 卷八十四 眼目门
- 卷八十五 眼目门
- 卷八十六 眼目门
- 卷八十七 诸风门
-
卷八十八 诸风门
-
├─
中风
-
├─
中风
- 卷八十九 诸风门
- 卷九十 诸风门
- 卷九十一 诸风门
-
卷九十二 诸风门
-
├─
中风失音不语(附论)
-
├─
中风舌强不语(附论)
-
├─
风口噤(附论)
-
├─
风(附论)
-
├─
风口眼斜(附论)
-
├─
中风失音不语(附论)
-
卷九十三 诸风门
-
├─
风瘫痪(附论)
-
├─
中风身体不遂(附论)
-
├─
导引法
-
├─
风瘫痪(附论)
-
卷九十四 诸风门
-
├─
中风半身不遂(附论)
-
├─
风腰脚不遂(附论)
-
├─
中风半身不遂(附论)
- 卷九十五 诸风门
- 卷九十六 诸风门
-
卷九十七 诸风门
-
├─
风偏枯(附论)
-
├─
导引法
-
├─
中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附论)
-
├─
导引法
-
├─
风身体疼痛(附论)
-
├─
风偏枯(附论)
-
卷九十八 诸风门
-
├─
中风百节疼痛(附论)
-
├─
风腰脚疼痛(附论)
-
├─
风走注疼痛(附论)
-
├─
风入腹拘急切痛(附论)
-
├─
中风百节疼痛(附论)
- 卷九十九 诸风门
-
卷一百 诸风门
-
├─
痫(附论)
-
├─
痫(附论)
- 卷一百一 诸风门
- 卷一百二 诸风门
- 卷一百三 诸风门
- 卷一百四 诸风门
- 卷一百五 诸风门
- 卷一百六 诸风门
- 卷一百七 诸风门
- 卷一百八 诸风门
-
卷一百九 诸风门
-
├─
大风癞病(附论)
-
├─
大风癞病(附论)
-
卷一百十 诸风门
-
├─
大风癞病
-
├─
大风癞病
-
卷一百十一 诸风门
-
├─
白癞(附论)
-
├─
乌癞(附论)
-
├─
大风眉须堕落(附论)
-
├─
大风出虫(附论)
-
├─
白虎风(附论)
-
├─
白癞(附论)
- 卷一百十二 诸风门
-
卷一百十三 诸风门
-
├─
破伤风附论
-
├─
破伤风附论
-
卷一百十四 诸风门
-
├─
诸风难治附论
-
├─
诸风难治附论
-
卷一百十五 诸风门
-
├─
诸风杂治
-
├─
诸风杂治
-
卷一百十六 诸风门
-
├─
诸风杂治
-
├─
诸风杂治
- 卷一百十七 寒暑湿门
-
卷一百十八 寒暑湿门
-
├─
中湿附论
-
├─
中湿附论
- 卷一百十九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 积热痼冷门
-
卷一百二十一 伤寒门
-
├─
伤寒总论
-
├─
伤寒总论
- 卷一百二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三 伤寒门
-
├─
伤寒运气精华
-
├─
伤寒运气精华
- 卷一百二十四 伤寒门
-
卷一百二十五 伤寒门
-
├─
歌诀
-
├─
歌诀
-
卷一百二十六 伤寒门
-
├─
辨脉法第一
-
├─
平脉法第二
-
├─
辨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
-
├─
伤寒例第三
-
├─
辨湿脉证第四
-
├─
辨脉法第一
-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六
-
├─
辨太阳脉证并治法下第七
-
├─
释音
-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
卷一百二十八 伤寒门
-
├─
辨阳明脉证并治第八
-
├─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
├─
辨太阴脉证并治第十
-
├─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辨阳明脉证并治第八
- 卷一百二十九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一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二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三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四 伤寒门
-
├─
伤寒发豌豆疮(附论)
-
├─
伤寒鼻衄(附论)
-
├─
伤寒后热毒攻眼(附论)
-
├─
伤寒咽喉痛(附论)
-
├─
伤寒发豌豆疮(附论)
-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六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七 伤寒门
-
卷一百三十八 伤寒门
-
├─
伤寒干呕(附论)
-
├─
伤寒呕哕(附论)
-
├─
伤寒咳逆(附论)
-
├─
伤寒口舌生疮(附论)
-
├─
伤寒吐血(附论)
-
├─
伤寒干呕(附论)
-
卷一百三十九 伤寒门
-
├─
伤寒蓄血(附论)
-
├─
伤寒舌肿(附论)
-
├─
伤寒咳嗽(附论)
-
├─
伤寒霍乱(附论)
-
├─
伤寒心腹痞满(附论)
-
├─
伤寒胸膈痰滞(附论)
-
├─
伤寒蓄血(附论)
-
卷一百四十 伤寒门
-
├─
伤寒后不得眠(附论)
-
├─
伤寒虚汗不止(附论)
-
├─
伤寒毒攻手足(附论)
-
├─
伤寒余热不退(附论)
-
├─
伤寒后不得眠(附论)
-
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
├─
伤寒两感(附论)
-
├─
伤寒两感(附论)
-
卷一百四十二 伤寒门
-
├─
伤寒发黄(附论)
-
├─
伤寒百合(附论)
-
├─
伤寒狐惑(附论)
-
├─
伤寒身体疼痛(附论)
-
├─
坏伤寒(附论)
-
├─
伤寒发黄(附论)
-
卷一百四十三 伤寒门
-
├─
伤寒下痢(附论)
-
├─
伤寒下脓血痢(附论)
-
├─
伤寒自利(附论)
-
├─
伤寒大便不通(附论)
-
├─
伤寒小便不通(附论)
-
├─
伤寒下部疮(附论)
-
├─
伤寒下痢(附论)
-
卷一百四十四 伤寒门
-
├─
伤寒后身体虚肿(附论)
-
├─
伤寒后骨节烦疼(附论)
-
├─
伤寒后腰脚疼痛(附论)
-
├─
伤寒后咽喉闭塞不通(附论)
-
├─
伤寒后失音不语(附论)
-
├─
伤寒后虚羸(附论)
-
├─
伤寒后虚损梦泄(附论)
-
├─
伤寒后身体虚肿(附论)
-
卷一百四十五 伤寒门
-
├─
伤寒后心虚惊悸(附论)
-
├─
伤寒后夹劳(附论)
-
├─
伤寒后虚羸盗汗(附论)
-
├─
伤寒后肺痿劳嗽(附论)
-
├─
伤寒后发疟(附论)
-
├─
伤寒后发豌豆疮灭瘢痕(附论)
-
├─
伤寒后心虚惊悸(附论)
-
卷一百四十六 伤寒门
-
├─
伤寒后香港脚(附论)
-
├─
伤寒后劳复(附论)
-
├─
伤寒后阴阳易(附论)
-
├─
伤寒后脾胃气不和(附论)
-
├─
伤寒后宿食不消(附论)
-
├─
伤寒后不思饮食(附论)
-
├─
伤寒后香港脚(附论)
-
卷一百四十七 伤寒门
-
├─
伤寒杂治(附论)
-
├─
伤寒杂治(附论)
- 卷一百四十八 时气门
- 卷一百四十九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一 时气门
- 卷一百五十二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三 热病门
- 卷一百五十四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五 身体门
-
├─
五种腰痛(附论)
-
├─
五种腰痛(附论)
- 卷一百五十五
-
卷一百五十五 风湿腰痛(附论)
-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附论)
-
├─
腰脚疼痛挛急不得屈伸(附论)
-
├─
腰痛(附论)
-
├─
猝腰痛(附论)
-
├─
腰痛强直不得俯仰(附论)
- 卷一百五十六 身体门
- 卷一百五十七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八 咳嗽门
- 卷一百五十九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 咳嗽门
-
卷一百六十一 喘嗽门
-
├─
咳嗽短气(附论)
-
├─
咳嗽上气(附论)
-
├─
咳嗽面目浮肿(附论)
-
├─
咳嗽呕吐(附论)
-
├─
咳嗽失声(附论)
-
├─
咳嗽短气(附论)
-
卷一百六十二 喘嗽门
-
├─
咳嗽上气唾脓血(附论)
-
├─
咳嗽痰唾稠粘(附论)
-
├─
咳嗽不得卧(附论)
-
├─
咳嗽熏法
-
├─
咳嗽上气唾脓血(附论)
- 卷一百六十三 喘门
- 卷一百六十四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五 痰饮门
-
├─
一切痰饮
-
├─
一切痰饮
- 卷一百六十六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七 痰饮门
- 卷一百六十八 积聚门
-
卷一百六十九 积聚门
-
├─
积聚
-
├─
积聚
- 卷一百七十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一 积聚门
-
├─
息贲(附论)
-
├─
贲豚(附论)
-
├─
息积(附论)
-
├─
导引法
-
├─
积聚心腹胀满(附论)
-
├─
息贲(附论)
-
卷一百七十二 积聚门
-
├─
积聚心腹痛(附论)
-
├─
积聚宿食不消(附论)
-
├─
积聚心腹痛(附论)
- 卷一百七十三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四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五 积聚门
- 卷一百七十六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七 消渴门
-
├─
消渴
-
├─
消渴
- 卷一百七十八 消渴门
- 卷一百七十九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 消渴门
- 卷一百八十一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二 诸气门
-
├─
一切气
-
├─
一切气
- 卷一百八十三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四 诸气门
- 卷一百八十五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六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七 诸痹门
- 卷一百八十八 诸血门
- 卷一百八十九 诸血门
-
卷一百九十 诸血门
-
├─
大衄(附论)
-
├─
鼻久衄(附论)
-
├─
衄蔑(附论)
-
├─
肺脏壅热吐血(附论)
-
├─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附论)
-
├─
呕血(附论)
-
├─
唾血(附论)
-
├─
九窍四肢指歧间出血(附论)
-
├─
血妄行(附论)
-
├─
汗血(附论)
-
├─
诸失血(附论)
-
├─
大衄(附论)
- 一百九十一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二 水病门
-
卷一百九十三 水病门
-
├─
湿肿(附论)
-
├─
猝浮肿(附论)
-
├─
膜外气(附论)
-
├─
水气心腹鼓胀(附论)
-
├─
水气脚膝浮肿(附论)
-
├─
大腹水肿(附论)
-
├─
水气遍身肿满(附论)
-
├─
湿肿(附论)
-
卷一百九十四 水病门
-
├─
水肿胸满气急(附论)
-
├─
水肿咳逆上气(附论)
-
├─
水肿小便涩(附论)
-
├─
蛊病(附论)
-
├─
水蛊(附论)
-
├─
水肿胸满气急(附论)
- 卷一百九十五 黄疸门
-
卷一百九十六 黄疸门
-
├─
三十六黄附论
-
├─
心黄第一
-
├─
肝黄第二
-
├─
脾黄第三
-
├─
肺黄第四
-
├─
肾黄第五
-
├─
鬼黄第六
-
├─
奸黄第七
-
├─
血黄第八
-
├─
人黄第九
-
├─
黄第十一
-
├─
急黄第十二
-
├─
痫黄第十四
-
├─
白黄第十五
-
├─
阴黄第十六
-
├─
胆黄第十七
-
├─
惊黄第十八
-
├─
风黄第十九
-
├─
走精黄第二十
-
├─
酒黄第二十一
-
├─
鸡黄第二十二
-
├─
蚰蜒黄第二十三
-
├─
火黄第二十四
-
├─
走马黄第二十五
-
├─
房黄第二十六
-
├─
黑黄第二十七
-
├─
厌黄第二十八
-
├─
水黄第二十九
-
├─
爪黄第三十
-
├─
肠黄第三十一
-
├─
犊黄第三十二
-
├─
气黄第三十三
-
├─
猪黄第三十四
-
├─
土黄第三十五
-
├─
虾蟆黄第三十六
-
├─
圣惠方三十六种黄证点烙论并方证
-
├─
肝黄证候
-
├─
心黄证候
-
├─
脾黄证候
-
├─
肺黄证候
-
├─
肾黄证候
-
├─
胆黄证候
-
├─
脑黄证候
-
├─
行黄证候
-
├─
癖黄证候
-
├─
胃黄证候
-
├─
鬼黄证候
-
├─
奸黄证候
-
├─
走马黄证候
-
├─
立黄证候
-
├─
黑黄证候
-
├─
体黄证候
-
├─
劳黄证候
-
├─
脊禁黄证候
-
├─
食黄证候
-
├─
火黄证候
-
├─
阴黄证候
-
├─
气黄证候
-
├─
黄证候
-
├─
髓黄证候
-
├─
房黄证候
-
├─
血黄证候
-
├─
忧黄证候
-
├─
惊黄证候
-
├─
花黄证候
-
├─
疟黄证候
-
├─
水黄证候
-
├─
蛇黄证候
-
├─
牛黄证候
-
├─
鸦黄证候
-
├─
鸡黄证候
-
├─
蚰蜒黄证候
-
├─
诸疸(附论)
-
├─
风疸(附论)
-
├─
胃疸(附论)
-
├─
谷疸(附论)
-
├─
酒疸(附论)
-
├─
女劳疸(附论)
-
├─
黑疸(附论)
-
├─
三十六黄附论
- 卷一百九十七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八 诸疟门
- 卷一百九十九 诸疟门
- 卷二百 诸疟门
- 卷二百一 霍乱门
- 卷二百二 霍乱门
- 卷二百三 霍乱门
- 卷二百四 膈噎门
- 卷二百五 膈噎门
- 卷二百六 呕吐门
-
卷二百七 泄痢门
-
├─
总论
-
├─
总论
- 卷二百八 泄痢门
- 卷二百九 泄痢门
- 卷二百十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一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二 泄痢门
- 卷二百十三
- 卷二百十三 痢兼渴(附论)
- 卷二百十四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五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六 小便淋秘门
- 卷二百十七 诸虚门
-
卷二百十八 诸虚门
-
├─
补虚益气
-
├─
补虚益气
- 卷二百十九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一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二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三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四 诸虚门
-
├─
平补
-
├─
平补
-
卷二百二十五 诸虚门
-
├─
补益诸虚
-
├─
补益诸虚
- 卷二百二十六 诸虚门
-
卷二百二十七 虚劳门
-
├─
虚劳(附论)
-
├─
虚劳(附论)
- 卷二百二十八 虚劳门
- 卷二百二十九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一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二 虚劳门
-
├─
虚劳不足(附论)
-
├─
虚劳呕逆(附论)
-
├─
虚劳咳唾脓血(附论)
-
├─
虚劳唾稠粘(附论)
-
├─
虚劳不思饮食(附论)
-
├─
虚劳食不消(附论)
-
├─
虚劳不足(附论)
- 卷二百三十三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四 虚劳门
-
卷二百三十五 劳瘵门
-
├─
总论
-
├─
又论
-
├─
治诸疾药性(出拔粹方)
-
├─
劳瘵(附论)
-
├─
灸法
-
├─
唐中书侍郎崔知悌政序
-
├─
取穴法
-
├─
总论
- 卷二百三十六 劳瘵门
- 卷二百三十七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八 尸疰门
- 卷二百三十九 诸虫门
-
卷二百四十 脚气门
-
├─
一切香港脚附论
-
├─
一切香港脚附论
-
卷二百四十一 脚气门
-
├─
一切风寒暑湿香港脚附论
-
├─
风香港脚附论
-
├─
一切风寒暑湿香港脚附论
- 卷二百四十二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三 脚气门
-
├─
香港脚缓弱附论
-
├─
香港脚痹挛附论
-
├─
香港脚疼痛皮肤不仁附论
-
├─
导引法
-
├─
香港脚缓弱附论
- 卷二百四十四 脚气门
-
卷二百四十五 脚气门
-
├─
香港脚心腹胀满附论
-
├─
香港脚呕逆附论
-
├─
香港脚语言蹇涩附论
-
├─
香港脚大小便不通附论
-
├─
香港脚风经五脏惊悸附论
-
├─
香港脚变成水肿附论
-
├─
香港脚心腹胀满附论
-
卷二百四十六 脚气门
-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
香港脚上生风毒疮
-
├─
香港脚杂治膏药淋渫等
-
├─
香港脚春夏防发
-
├─
脚臭汗
-
├─
江东岭南瘴毒香港脚
- 卷二百四十七 疝门
- 卷二百四十八 疝门
- 卷二百四十九 疝门
- 卷二百五十 疝门
- 卷二百五十一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二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三 诸毒门
- 卷二百五十四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五 杂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六 杂治门
-
├─
杂病
-
├─
杂病
- 卷二百五十七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八 食治门
- 卷二百五十九 食治门
-
卷二百六十 乳石门
-
├─
总论
-
├─
研炼服饵钟乳
-
├─
研炼服饵石英
-
├─
服乳石后禁忌(附论)
-
├─
服石后将息补饵(附论)
-
├─
服石后解散药势(附论)
-
├─
乳石将适失度(附论)
-
├─
乳石发动(附论)
-
├─
总论
-
卷二百六十一 乳石门
-
├─
乳石发寒热头痛(附论)
-
├─
乳石发苦热解折(附论)
-
├─
乳石发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附论)
-
├─
乳石发烦渴(附论)
-
├─
乳石发烦闷(附论)
-
├─
乳石发目昏赤痛(附论)
-
├─
乳石发吐血衄血(附论)
-
├─
乳石发上气喘嗽(附论)
-
├─
乳石发痰饮呕逆(附论)
-
├─
乳石发霍乱转筋(附论)
-
├─
乳石发心腹痛噤(附论)
-
├─
乳石发心腹胀满(附论)
-
├─
乳石发痞结羸瘦(附论)
-
├─
乳石发寒热头痛(附论)
-
卷二百六十二 乳石门
-
├─
乳石发浮肿(附论)
-
├─
乳石发痈肿(附论)
-
├─
乳石发身体生疮(附论)
-
├─
乳石发口舌生疮(附论)
-
├─
乳石发两脚卒冷两胁腋卒热并口噤(附论)
-
├─
乳石发香港脚(附论)
-
├─
乳石发小便淋涩(附论)
-
├─
乳石发大小便不通(附论)
-
├─
乳石发下痢(附论)
-
├─
服乳石备饮常法(附论)
-
├─
乳石发诸药不治者(附论)
-
├─
乳石发浮肿(附论)
- 卷二百六十三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四 服饵门
-
├─
神仙服饵
-
├─
神仙去三尸九虫(附论)
-
├─
神仙辟谷(附论)
-
├─
神仙服饵
- 二百六十五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六 服饵门
- 卷二百六十七 诸汤香煎门
- 卷二百六十八 杂录门
- 卷二百七十二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三 诸疮肿门
-
├─
诸疔疮
-
├─
诸疔疮
- 卷二百七十四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五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六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七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八 诸疮肿门
- 卷二百七十九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一 诸疮肿门
-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三 痈疽门
-
├─
诸痈疽
-
├─
诸痈疽
-
卷二百八十四 痈疽门
-
├─
诸痈疽
-
├─
诸痈疽
- 卷二百八十五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六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七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八 痈疽门
- 卷二百八十九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 痈疽门
- 卷二百九十一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二 瘰门
- 卷二百九十三 瘰门
- 卷二百九十四 瘿瘤门
-
卷二百九十五 痔漏门
-
├─
诸痔
-
├─
诸痔
-
卷二百九十六 痔漏门
-
├─
诸痔
-
├─
诸痔
- 卷二百九十七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八 痔漏门
- 卷二百九十九 上部疮门
- 卷三百 上部疮门
- 卷三百一 下部疮门
- 卷三百二 金疮门
- 卷三百三 金疮门
- 卷三百四 刺疮门
-
卷三百五 杖疮门
-
├─
总论
-
├─
总论
- 卷三百六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七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八 诸虫兽伤门
- 卷三百九 折伤门
-
卷三百十 折伤门
-
├─
续筋(附论)
-
├─
续筋(附论)
-
卷三百十
-
├─
伤损止痛生肌(附论)
-
├─
伤损止痛生肌(附论)
- 卷三百十 伤损止痛生肌(附论)
-
卷三百十一 折伤门
-
├─
伤折疼痛(附论)
-
├─
伤折恶血不散(附论)
-
├─
伤折腹中瘀血(附论)
-
├─
伤折风肿(附论)
-
├─
头伤脑髓出(附论)
-
├─
坠堕致伤吐唾出血(附论)
-
├─
诸骨蹉跌(附论)
-
├─
伤折疼痛(附论)
-
卷三百十二 折伤门
-
├─
从高坠下(附论)
-
├─
坠车落马(附论)
-
├─
治诸伤折淋熨贴(附论)
-
├─
从高坠下(附论)
-
卷三百十三 膏药门
-
├─
总论
-
├─
总论
-
卷三百十四
-
├─
膏药门
-
├─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四 膏药门
-
├─
疮肿伤折方
-
├─
疮肿伤折方
-
卷三百十五
-
├─
膏药门
-
├─
膏药门
- 卷三百十五 膏药门
- 卷三百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七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八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十九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二 妇人诸疾门
-
├─
虚损
-
├─
虚损
- 卷三百二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六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二十七 妇人诸疾门
-
├─
杂病
-
├─
杂病
-
卷三百二十八 妇人诸疾门
-
├─
杂病
-
├─
杂病
-
卷三百二十九 妇人诸疾门
-
├─
崩中漏下
-
├─
崩中漏下
- 卷三百三十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一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二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三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四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五 妇人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六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七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八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三十九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一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二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三 妊娠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四 妊娠诸疾门
-
├─
诸血
-
├─
坐月方位图并产妇须知法
-
├─
诸血
- 卷三百四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六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七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八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四十九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一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二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三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四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五 产后诸疾门
- 卷三百五十六 产难门
- 卷三百五十七 产难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