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食
(灌浆落痂二门参看)凡痘家,能食者不问稠密皆吉,不能食者痘虽疏亦难发难靥,疮密者危。盖人绝水谷则死,表里皆病则困也。有欲食而不能食者,必喉舌有痘作痛,艰于吞嚼也,以烂粥米饮频频与之,以助脾胃之气,更以甘桔汤加牛蒡子以解咽喉,利胸膈也。〔翁〕夫痘疮之出也,固赖元气以发之,而元气之壮也,必滋乳食以养之,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后,饮食不减,二便如常,虽不起发,不红绽,或陷塌,用药得宜,可保无虞。使乳食减少,兼以泄泻,则元气自此而日衰,虽无前证,日后必至药亦难效,去生远矣。故四五日前而不食者,此毒盛于里,犹可治也,至六七日后而不能食者,杂证百出,行浆不实,虽药之,亦何益哉。有禀受壮实,又发于五岁之外者,又不可以例论也。有痘已痂起而不食,宜调脾胃,若痘起而倍能食,乃胃中宿热消谷,能食而大便秘,宜四顺饮之类微解之,恐胃热不去,为口疮。又有脾胃壮实能食,大便如常,不必服药。此治痘者、可不知所审耶。〔张〕不食,有虚实之异,其人怯弱,精神慢而不食,或因犯胃气脏腑自利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脾)理中(吐逆)姜附、辈主之。身热中满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白虎汤(发热)五苓散(惊)辈主之。如腹胀不食,口角流涎者,小异功散主之(吐泻)。
初出,胸前稠密而减食者,此毒盛脾弱也,宜消毒饮加酒洗紫草、山楂、人参辈。已出,或因烦渴饮冷过多,或误投凉剂伤冷腹胀,大小便利,腹中虚鸣不能食者,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治法见腹胀条。有内实之人,皮浓肉密,而毒瓦斯难于发越者,又当服解毒匀气之药。凡痘出而饮食少进者,多因虚而毒发不透,或兼有积滞故也,以秘传大透肌散(出不快)加枳实、浓朴服之。饮食不化,手足逆冷者,脾气虚寒也,四君子汤加干姜,甚则附子。疮痂既起,则中气暴虚,多不能食,只宜四君子辈徐徐调养之。或有疮痂起而能食者,乃胃中宿有蕴热也,盖胃热则消谷,故能食,更兼大便秘结者,宜三黄丸利之,庶不生他变也。然亦有一等脾胃素壮实者,亦自能食,大便亦不至有秘结之患,则不必用此药也。
靥后大小便如常而食少者,宜胃爱散、小异功散、双和散之类调补。痂落潮热,唇红口渴不食者,四君子汤加陈皮、山楂、黄连。渴甚,白术散。不解,以大连翘饮去黄芩主之。
脾胃伤于饮食者,枳实丸(伤食)主之。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者,枳术丸(伤食)。伤冷冻饮料食者,宜温之,神应丸(伤食)主之。然神应丸内有巴豆,善医者临证,须量虚实斟酌,少与之,庶不坏事。
赵氏治疮痘不进乳食,用白术苦参汤。宿食不消者陈皮枳实汤。如因热壅不食者,二和汤加黄芩。胃虚弱不调,而不能食者,人参养胃汤、麦冬参术散、七珍散、俱可选用。或有杂证者,去其杂证,气和自能食矣。或大小便秘者,利之。
四君子汤
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各一两)上咀。用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四分,温服,每帖三钱。
六神散
治脾胃虚弱,津液燥少,内虚不食,身发虚热。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白扁豆(炒)黄(密炙)上等分,为细末。每服抄二钱,用水半盏,生姜一片,枣一枚,同煎至三分,去滓温服之,不拘时候。身热甚者,加乌梅少许,同煎服。
七珍散
调胃进食。
山药人参茯苓黄白扁豆(各一钱)白术(二钱)甘草(七分)上,锉为粗散。加粟米一撮,姜二片,枣三枚,水煎,不拘时温服。
人参养胃汤
补脾进食之剂。
黄芩(各一钱)甘草(八分)上锉散。分为二服,水煎,不拘时服。麦冬参术散
调胃进食,兼消积之药。
麦门冬白术(各二钱)陈皮(一钱半)人参甘草(各一钱)浓朴(七分)上锉散。分为二服,水煎,无时。
二和汤
消食扶气之剂。
白术苦参汤
治小儿患痘,不进乳食。
白术白芍药槟榔诃子柴胡青皮(各一钱)苦参(一钱二分)鼠粘子浓朴陈皮砂仁乌药紫草(各一钱)上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
陈皮枳实汤
治患痘宿食不消。
陈皮(一钱二分)鼠粘子浓朴(各一钱一分)枳实青皮乌药紫草茸砂仁神曲槟榔草果桔梗(各一钱)升麻(八分)上锉散。每服四五钱,水煎,食远服。
凡痘疮,饮食之间毋令太饥,毋令太饱,毋太寒、太热,以损脾胃,但与糜粥烂饭,淡薄滋味以养之,切忌肥甘、煎炒、五辛、一切动风动火之物。
-
自序
- 集之一·初生门 证治通论
- 集之一·初生门 初生
- 集之一·初生门 生下胎疾
- 集之二·肝脏部
- 集之二·肝脏部 惊
- 集之二·肝脏部
- 集之二·肝脏部 痫
- 集之二·肝脏部
- 集之二·肝脏部 角弓反张
- 集之二·肝脏部
- 集之二·肝脏部 拘挛
- 集之二·肝脏部
- 集之二·肝脏部 眼目
- 集之二·肝脏部
-
集之三·心脏部一
-
├─
心
-
├─
心
- 集之三·心脏部一 发热
- 集之三·心脏部一
- 集之三·心脏部一 舌
- 集之三·心脏部一 诸失血证
- 集之三·心脏部一
- 集之三·心脏部一 汗
- 集之三·心脏部一
-
集之三·心脏部一 疮疡
-
├─
胎毒疮疡
-
├─
热毒疮疡
-
├─
丹毒
-
├─
胎毒发丹
-
├─
伤食发丹
-
├─
惊丹
-
├─
五色丹
-
├─
白丹
-
├─
赤丹
-
├─
黑丹
-
├─
天火丹
-
├─
鬼火丹
-
├─
野火丹
-
├─
家火丹
-
├─
殃火丹
-
├─
神火丹
-
├─
荧火丹
-
├─
朱田火丹
-
├─
天灶火丹
-
├─
废灶火丹
-
├─
尿灶火丹
-
├─
赤流
-
├─
身有赤处
-
├─
蛇缠丹
-
├─
土鬼丹
-
├─
骨火丹
-
├─
《颅囟经》二十二种丹证治
-
├─
赤白游肿
-
├─
丹入腹
-
├─
丹痛
-
├─
丹痒
-
├─
传丹杂方
-
├─
辨小儿欲发丹毒候
-
├─
禁忌
-
├─
禁法
-
├─
疔疮
-
├─
时毒
-
├─
流注
-
├─
天蛇毒
-
├─
天泡疮
-
├─
杨梅疮
-
├─
王烂疮
-
├─
浸淫疮
-
├─
红丝疮
-
├─
恶核瘰
-
├─
疮疥
-
├─
疹
-
├─
黄水粘疮
-
├─
头面疮
-
├─
眉炼疮
-
├─
耳疮
-
├─
口疮
-
├─
腮痈
-
├─
臂痈
-
├─
腋痈
-
├─
胁痈
-
├─
腹痈
-
├─
臀痈
-
├─
腿痈
-
├─
肺痈
-
├─
肠痈
-
├─
便毒
-
├─
囊痈
-
├─
脚冻疮
-
├─
汤火疮
-
├─
翻花疮
-
├─
多骨疽
-
├─
漏疮
-
├─
胎毒疮疡
-
集之四·心脏部二 痘疮上
-
├─
溯源
-
├─
预防
-
├─
运气
-
├─
疫疠
-
├─
辨疑似
-
├─
五脏见证
-
├─
部位
-
├─
脉候
-
├─
气血
-
├─
虚实
-
├─
阴阳
-
├─
阴阳
-
├─
阴阳
-
├─
形气
-
├─
形气
-
├─
轻重
-
├─
顺逆
-
├─
动静
-
├─
形色
-
├─
疏密
-
├─
老嫩
-
├─
干湿
-
├─
荣枯
-
├─
标本
-
├─
始终
-
├─
日数
-
├─
禁忌
-
├─
汗下
-
├─
证治大法
-
├─
初热证治
-
├─
初热吉凶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证治
-
├─
见形三朝生死
-
├─
溯源
- 集之五·心脏部三 痘疮(中)
- 集之六·心脏部四 痘疮(下)
- 集之七·脾脏部(上)
-
集之七·脾脏部(上) 吐泻
-
├─
夏秋治里
-
├─
冬春治表
-
├─
身热泻黄多渴为热宜凉剂
-
├─
肢冷泻青不渴为寒宜温药
-
├─
身温泻黄白似渴为寒热杂合病
-
├─
补虚
-
├─
除湿
-
├─
治痰
-
├─
宿食
-
├─
津液少
-
├─
心腹痛
-
├─
禁忌
-
├─
夏秋治里
- 集之七·脾脏部(上) 吐
- 集之七·脾脏部(上) 泻
- 集之七·脾脏部(上) 赤白痢
- 集之七·脾脏部(上) 泻痢兼证
- 集之七·脾脏部(上) 腹痛
- 集之七·脾脏部(上)
- 集之七·脾脏部(上) 水肿
- 集之八·脾脏部(下) 疳
-
集之八·脾脏部(下) 虚羸
-
├─
针灸
-
├─
针灸
- 集之八·脾脏部(下)
- 集之八·脾脏部(下) 宿食(食积寒热痢)
- 集之八·脾脏部(下)
- 集之八·脾脏部(下) 积
- 集之八·脾脏部(下) 渴
- 集之八·脾脏部(下) 黄胆
- 集之八·脾脏部(下)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咳嗽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咳嗽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喘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悲哭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喑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鼻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解颅囟陷囟填总论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齿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耳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
├─
五软
-
├─
五软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五软
-
├─
天柱倒
-
├─
天柱倒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疟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客忤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 卷之九·肺脏部·肾脏部 疰病(尸疰蛊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