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
- 作者:皇甫谧(士安)(晋)
- 出版年:公元282年
- 章节
- 介绍
-
林序
-
皇甫序
-
序例
-
卷一
-
├─ 精神五脏论第一
-
├─ 五脏变第二
-
├─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
├─ 五脏六腑官第四
-
├─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
├─ 十二原第六
-
├─ 十二经水第七
-
├─ 四海第八
-
├─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
├─ 营气第十
-
├─ 营卫三焦第十一
-
├─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
├─ 津液五别第十三
-
├─ 奇邪血络第十四
-
├─ 五色第十五
-
├─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
├─ 精神五脏论第一
-
卷二
-
├─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
├─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
├─ 奇经八脉第二
-
├─ 脉度第三
-
├─ 十二经标本第四
-
├─ 经脉根结第五
-
├─ 经筋第六
-
├─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
├─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
卷三\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
-
├─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
├─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
├─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
├─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
├─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
├─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
├─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
├─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
├─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
├─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
├─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
├─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
├─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
├─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
├─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
├─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
├─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
├─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
├─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
├─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
├─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
├─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
├─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
├─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
├─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
├─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
├─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
├─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
├─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
├─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
├─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
├─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
├─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
├─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
├─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
├─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
├─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
├─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
├─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
├─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
├─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
├─ 阴阳大论第七
-
├─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
├─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
├─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
├─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
├─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
├─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
卷七
-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
├─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
├─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
├─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四
-
├─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
├─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
卷八
-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
├─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
├─ 五脏六腑胀第三
-
├─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
├─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 卷九
-
卷十
-
├─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
├─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
├─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
├─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
├─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
├─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
├─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
-
├─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
├─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
卷十一
-
├─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
├─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
├─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
├─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
├─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
├─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
├─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
├─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
├─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
├─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
卷十二
-
├─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
├─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
├─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
├─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
├─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
├─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
├─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着附)
-
├─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
├─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
├─ 妇人杂病第十
-
├─ 小儿杂病第十一
-
├─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HT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针灸甲乙经》(公元282 年)晋.皇甫谧(士安)撰。十二卷。论述生理、病理、诊断、经络、俞穴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