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方剂 /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 配伍
    橘皮二升(15g), 竹茹二升(15g), 大枣三十枚(5枚), 生姜半斤(9g), 甘草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五两(6g), 人参一两(3g)。
  • 功用
    理气降逆,益胃清热。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 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 呕吐,舌嫩红,脉虚数。现常用于 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 运用
    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可加 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 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 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 柿蒂降逆止呃。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 方解

    呃逆之证,皆因胃气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有热宜清,气逆宜降,故立清补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皆重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对于胃虚有热之呃逆、干哕,最为适宜。本方甘寒与辛温相伍,则清而不寒;益气养胃与行气和胃相合,则补而不滞。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 说明
    呕逆因实热或虚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 出处

其他来源

《重订严氏济生方》:橘皮竹茹汤

组成 赤茯苓(去皮)陈皮(去白)枇杷叶(拭去毛)麦冬(去心)青竹茹 半夏(汤洗7次)各30克 人参 甘草(炙)各15克
制备

上药哎咀。

用法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 降逆止呕,和胃清热。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出处 《重订严氏济生方》

《济生》卷二:橘皮竹茹汤

组成 赤茯苓(去皮)1两,陈皮(去白)1两,枇杷叶(拭去毛)1两,麦冬(去心)1两,青竹茹1两,半夏(汤洗7次)1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 麦门冬竹茹汤(《医统》卷二十七)。
功用 胃热多渴,呕哕不食。体强新病,未经苦寒攻下,或误投热药滞药,脉见洪数滑实,呃逆声重相连者。
出处 《济生》卷二

《麻症集成》卷四:橘皮竹茹汤

组成 竹茹、麦冬、建曲、鲜斛、炙草、橘红沙参谷芽、茯苓、杷叶。
用法 加生姜,水煎服。
功用 麻疹胃虚羸瘦,呕逆不已。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寿世保元》卷三:橘皮竹茹汤

组成 陈皮(去白)3分,人参2钱,甘草(炙)1钱,竹茹1钱,柿蒂1钱,丁香5分。
用法 上锉1剂。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去丁香。
功用 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出处 《寿世保元》卷三

《金鉴》卷六十二:橘皮竹茹汤

组成 橘红2钱,竹茹3钱,生姜1钱,柿蒂7个,人参1钱,黄连1钱。
用法 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功用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溃疡,胃火上逆气冲,以致时时呃逆,身热烦渴,口干唇焦,此热呃也。
出处 《金鉴》卷六十二

《活人书》卷十六:橘皮竹茹汤

组成 陈皮2两,竹茹1升,甘草2两(炙),人参半两,半夏1两(汤洗)。
制备

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 每服5钱,加生姜6片,大枣1枚,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
功用 哕逆,呃逆,妊娠恶阻
出处 《活人书》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