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伍
-
功用
-
运用如偏于 阴虚而又 口干舌燥、 五心烦热的 阴虚内热之候,可减淫羊藿,干 地黄易 生地黄20克,加元参20克, 知母15克, 地骨皮15克。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不要因为有阴虚 内热之候,而放弃 温阳益气的基本原则。再障出现 发热,有阴虚、 气虚、感染之别。前两者为本病引起,一般为低热或无热而有灼热感,可遵“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按贫血辨证施治,调整阴阳气血。如系感染外邪引起高热,就要考虑内外合治,在上方的基础上,酌加 金银花、 连翘、 蒲公英、板兰根、 山豆根等清解祛邪之品。再障贫血,以气虚 血虚,气不摄血为多见,仍应抓住病之本质,培补脾肾、益气摄血,并加入相应的 止血药,如 阿胶、煅龙牡、 赤石脂、 白芨、生地炭、侧柏炭、 地榆炭、 仙鹤草等。如系外邪感染,邪热炽盛,灼伤血络、血热妄行、则须在清解祛邪基础上,加入 凉血止血之品,如金银花、连翘、 板蓝根、 黄芩 、 黄连、 犀角、生地、丹皮、大 小蓟、 侧柏叶等。无论各种严重出血,均可用大小蓟、生地榆、 藕节、仙鹤草各60克,水煎服。
-
方解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严重的血液疾患,现代医学认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严重贫血。中医认为肾藏精纳气、主骨生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再障贫血,主要是由于脾肾虚损,气血生化无源,而致气血虚损不足。故本方遵培补脾肾、补益气血这一基本原则。根据《内经》“阳生阴长”、“阳先阴后”的理论观点,培补脾肾、补益气血,又专以温阳益气为先。故本方把健脾益气之党参、黄芪、黄精与补肾助阳之淫羊藿、巴戟天、山萸肉、鹿角胶等做为基本药用于疾病之全过程。据临床观察,这类药似对红细胞系统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这与中医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根据“血以和为补”的原理,亦加入兼补血与和血作用的丹参、鸡血藤,这类药似有改善循环及清除病损处代谢障碍的作用,加入干地黄、龟板,是考虑滋阴养血,阴阳双补,取得阴阳平衡。
-
说明
-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