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伍
-
功用
-
运用
-
方解
-
说明
-
出处《临证医案医方》
和胃汤
其他来源
《济阳纲目》卷四十一引朱丹溪方:和胃汤 |
|
组成 | 人参3钱,白术1钱半,陈皮1钱,芍药5分,干葛3分,归身5分,红花、豆大、甘草(炙)2钱。 |
---|---|
用法 | 上作1帖。送下保和丸25丸,龙荟丸15丸。??? |
功用 | 补胃气,滋养阴血。主积聚痞块。 |
出处 | 《济阳纲目》卷四十一引朱丹溪方 |
《会约》卷七:和胃汤 |
|
组成 | 陈皮1钱,半夏1钱半,茯苓2钱,甘草1钱,苍术2钱,乌药8分,香附8分,厚朴(姜炒)1钱,苏梗7分。 |
---|---|
用法 | 水煎,热服。以指探喉取吐,再服再吐。 |
功用 | 霍乱初起,胀痛呕吐,邪壅于上者。 |
出处 | 《会约》卷七 |
《妇科玉尺》卷四:和胃汤 |
|
组成 | 丁香、半夏、枳实、白蔻仁、麦芽、川芎、当归、白芍、地黄、生姜、大枣。 |
---|---|
用法 | 《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用法:清水煎服。 |
功用 | 产后干呕。 |
出处 | 《妇科玉尺》卷四 |
《金鉴》卷五十二:和胃汤 |
|
组成 | 陈皮、半夏(姜制)、缩砂仁(研)、苍术(炒)、厚朴(姜炒)、藿香叶、香附(炒)、甘草(炙)、山楂、神曲(炒)。 |
---|---|
用法 | 引用生姜,水煎服。先用三棱丸止其吐,后服此方。 |
功用 | 和胃化滞。主小儿饮食无节,过食油腻、面食等物,壅塞中脘,以致伤食吐,肚腹胀热,恶食口臭,频吐酸粘,眼胞虚浮,身体潮热。 |
出处 | 《金鉴》卷五十二 |
《嵩崖尊生》卷十四:和胃汤 |
|
组成 | 白术1钱,陈皮1钱,半夏(油炒黄)1钱,茯苓1钱,藿香1钱,当归8分,白芍8分,砂仁4分,竹茹4分,甘草4分,紫苏8分。 |
---|---|
用法 | 加生姜,水煎服。弱人,加人参6分。 |
功用 | 妊娠恶呕。 |
出处 | 《嵩崖尊生》卷十四 |
《古今医彻》卷二:和胃汤 |
|
组成 | 人参1钱半,黄连6分(土炒),当归1钱,黄芩7分(土炒),白芍药1钱(酒炒),茯神1钱,石菖蒲5分,神曲7分,半夏7分,枳实(麸炒)4分,红花3分,苏子1钱5分。 |
---|---|
用法 | 用陈壁土研细,搅入长流水,澄清后煎药,入姜计、白蜜少许,童便1-2匙,和服。 |
功用 | 噎膈。 |
出处 | 《古今医彻》卷二 |
《普济方》卷二○八:和胃汤 |
|
组成 | 升麻半钱,柴胡半钱,当归身2钱,草豆蔻半钱,半夏3分,干姜7分,甘草7分,红消7分,黄芪半钱。 |
---|---|
用法 | 上都作1服。水2盏,煎至1盏,去滓稍热服,两饭间饮之。 |
功用 | 泄痢。 |
出处 | 《普济方》卷二○八 |
《医方简义》卷三:和胃汤 |
|
组成 | 神曲2钱,山楂2钱,麦芽2钱,茯苓2钱,厚朴(姜制)1钱5分,姜半夏1钱半,制香附1钱半,丁香5分,菔子(炒)5分。 |
---|---|
用法 | 加竹茹1丸(姜汁炒),水煎,加檀香3分冲入而服。 |
功用 | 食厥症,气化迟难。 |
出处 | 《医方简义》卷三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和胃汤 |
|
组成 | 人参2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茅根1两,甘草(炙)半两,竹茹3分,半夏(汤洗7遍,焙)1两,木通(锉)3分。 |
---|---|
制备 | 上为粗末。 |
用法 | 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劈破),煎至7分,去滓温服。 |
功用 | 食饮不下,呕逆清水,面目虚肿。 |
出处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
《痘疹传心录》卷十七:和胃汤 |
|
组成 | 二陈汤加丁香、藿香、炮姜、麦芽。 |
---|---|
用法 | 水煎服。 |
功用 | 初生小儿呕吐。 |
出处 | 《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
《中国中医药报》王今觉 方:和胃汤 |
|
组成 | 高良姜12克,姜半夏9克,草豆蔻9克,当归6克,制香附6克,公丁香3克。 |
---|---|
用法 | 日1剂,水煎服。 |
功用 | 和胃止呕,降逆止痛。主治胃脘痛(胃、十二指肠炎或溃疡)属虚寒证、寒凝证、气滞证、瘀血证、食积证者。 |
运用 | 胃阴虚者加干石斛15克;大便干者加肉桂6克、大黄6克;泛酸者加海螵蛸15~30克;严重食积加焦三仙各9~15克。 |
方解 | 高良姜辛热,归脾、胃经,温胃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直达病所,为君药。姜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能燥湿、降气、止呕;草豆蔻辛、温,归脾、胃经,温中祛寒、行气燥湿,二药共为臣药。当归甘、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温中,和血,止痛,为佐药。制香附辛甘、微苦,平,归肝、三焦经,理气行血,解郁止痛;公丁香辛温,归脾、胃、肾经,温肾暖中、和胃降逆,二药共为佐使,协同君臣药运行气血,改变瘀血状态,从而消除病变局部水肿,改善胃脘痞胀、疼痛,恢复胃腑功能,改善胃气上逆状态,起到理气、降逆、止呕作用。由于肾为胃关,暖肾也可以起到和胃作用,故草豆蔻与公丁香配伍也可和胃止呕。诸药配合,共奏和胃降逆、镇痛止呃功效。 |
出处 | 《中国中医药报》王今觉 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