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方剂 / 龙胆泻肝汤

其他来源

《兰室秘藏》卷下:龙胆泻肝汤

组成 柴胡梢 泽泻各3克 车前子 木通各1.5克 生地黄 当归梢 草龙胆各9克
用法 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便以美膳压之。
功用 清利肝胆湿热。治肝经实火上攻而成喉口热疮;肝经湿热下注所致小便涩痛,阴部热痒及臊臭。
出处 《兰室秘藏》卷下

卫生宝鉴》卷十二:龙胆泻肝汤

组成 黄芩2.1克 柴胡3克 甘草(生)人参 天冬 黄连 知母,龙胆草 山栀子 麦冬各15克 五味子10个
用法 上十一味,哎咀,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远,温服。
功用 治胆气上溢,致成胆瘅,口中常苦;肝胆湿热,小便赤涩,或寒热胁胀。
提示 服药期间,忌辛热食物。
出处 《卫生宝鉴》卷十二

《疡科选粹》卷四:龙胆泻肝汤

组成 柴胡、青皮、龙胆草、山栀子、大黄白芍药、木通、连翘、黄连、滑石各等分。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肝经湿热,或囊痈便毒,下疳悬痈,肿焮作痛,小便涩滞,或妇人阴疮痒痛,或男子阴挺肿胀,或出脓水;湿热下疳,肿痛尿涩,及茎缩纵,痒痛,出白津。
出处 《疡科选粹》卷四

《羊毛温证论》: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3钱,黄芩2钱,山栀子2钱,木通1钱,车前1钱,银柴胡1钱,甘草1钱,当归2钱,生地黄5钱。
用法 水煎,去滓,下黄蜜3钱,和匀,温服。如伏邪未尽,加蝉蜕7枚,僵蚕2钱。
功用 温邪病退,余毒留于肝肾,胁痛耳聋,口苦咽干,筋痿阴汗,阴囊肿痛,白浊便血,忽寒忽热。
出处 《羊毛温证论》

《医钞类编》卷二十二:龙胆泻肝汤

组成 胆草1钱,连翘1钱,生地黄1钱,泽泻1钱,车前仁5分,木通5分,黄芩5分,当归5分,栀仁5分,甘草(生)5分,大黄(生用)2钱。
用法 方中甘草以上药物用量原缺。
功用 缠腰火丹,色红赤者。
出处 《医钞类编》卷二十二

《温热经解》: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1钱半,酒芩1钱,泽泻1钱,生地黄6钱,北柴胡3分,车前子1钱,青皮7分,黑山栀子1钱,甘草1钱。
功用 火邪伤人,耳聋目瞑者。
出处 《温热经解》

《医方集解》引《局方》: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
用法 泻肝汤(《类证治裁》卷四)。本方改为丸剂,名“龙胆泻肝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主肝胆火盛之胁痛,口苦目赤,耳肿耳聋;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尿血,带下等。
出处 《医方集解》引《局方》

《麻症集成》卷四:龙胆泻肝汤

组成 胆草、赤芍、归尾、川芎、蒙花、黄芩、决明、蝉蜕、荆芥、甘草。
功用 肝火,目赤痛。
出处 《麻症集成》卷四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5分(酒炒),人参5分,天冬5分(去心),甘草5分,黄连5分(炒),栀子5分(炒),知母5分,黄芩7分,柴胡1钱,五味子3分。
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 暴怒伤肝而动火,产户不闭者。
出处 《竹林女科证治》卷三

《治疹全书》卷下:龙胆泻肝汤

组成 胆草、山栀子(炒)、知母(盐水炒)、黄连(酒炒)、甘草、柴胡、牛蒡、天冬、黄芩、麦冬、玄参
功用 泻肝化痰。主急惊风
出处 《治疹全书》卷下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1钱,软柴胡5分,小青皮1钱半(炒),怀生地黄5钱,车前子3钱(炒),全当归2钱,黑山栀子1钱半(炒),鲜生姜1片。
用法 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 肝胆火逆,面肿连颐,脉数者。
出处 《医略六书》卷二十一

外科全生集》卷四: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2钱,归尾2钱,银花1钱半,花粉1钱半,连翘1钱半,黄芩1钱半,牡丹皮1钱,防风1钱,木通1钱,知母1钱,甘草1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泻肝火,解毒。主牙痈,肝经湿热,小便赤涩,或囊痈下疳,便毒杨梅
出处 《外科全生集》卷四

症因脉治》卷三:龙胆泻肝汤

组成 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子、连翘、知母、麦冬、川黄连、人参、甘草。
功用 肝火腹胀,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脉左关弦数。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三

《医统》卷六十: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8分,升麻3分,柴胡3分,羌活根1钱,酒黄柏1钱,防风根2钱,麻黄根2钱,苍术5分,猪苓3分,泽泻3分,藁本2分,红花2分,当归2分,黄芩5分,炙甘草3分。
用法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煎,稍热服。
功用 尿黄,臊臭淋沥,两丸如水,汗浸两胯,阴头亦冷。
提示 忌酒。面。
出处 《医统》卷六十

《会约》卷四: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酒炒)1钱,天冬1钱,麦冬1钱,甘草1钱,黄连1钱,黄芩1钱半,柴胡1钱半,山栀子1钱,知母1钱,五味3分。
用法 水煎,热服。
功用 筋疝。
出处 《会约》卷四

《症因脉治》卷四:龙胆泻肝汤

组成 黄连、山栀子、黄芩、柴胡、青皮、龙胆草、木通、甘草、牡丹皮、生地黄、当归、白芍药。
功用 积热泄泻发热口渴,肚腹皮热,时或疼痛,小便赤涩,泻下黄沫,肛门重滞,时结时泻,脉左关数。
出处 《症因脉治》卷四

《症因脉治》卷一: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柴胡、黄芩、川黄连、山栀子、知母、麦冬、甘草。
用法 气虚,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白芍药;大便结,加大黄;气结,加青皮。
功用 外感齿痛,身发寒热,痛连头目,甚则攻注牙龈,肿痛作脓,属肝经积热者。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症因脉治》卷一: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知母、川黄连、人参、麦冬、天冬、山栀子、黄芩、甘草、柴胡。
功用 肝热舌音不清,身热口燥,面色多红,二便赤涩,神智昏沉,语言不便,脉左关弦数;肝火刑金,肺热身肿,喘咳烦满,不得仰卧,喘息倚肩,身首皆肿,小便赤涩;木火乘脾,积热酸软,四肢烦疼,时或重滞,手足心时冷时热,或发热如疟,时或清爽,时或倦怠,时或身重,如负重物,小便黄赤,大便乍难乍易,脉多弦数;燥火腹痛,目黄便赤,痛连小腹;热积腹痛,脉左关洪数。
出处 《症因脉治》卷一

《东医宝鉴》卷四引《入门》: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1钱,柴胡1钱,泽泻1钱,木通5分,车前子5分,赤茯苓5分,生地黄5分,当归5分,酒拌山栀子仁5分,黄芩5分,甘草5分。
制备

上锉,作1帖。

用法 水煎,空心服。
功用 肝脏湿热,男子阴挺肿胀,妇人阴挺疮疡,或阴茎湿痒,出脓水,此因酒得之。
出处 《东医宝鉴》卷四引《入门》

医学传灯》卷下: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连翘、生地黄、黄芩、黄连、山栀子、归尾、甘草、泽泻、车前子、木通、大黄。
功用 水疝。
出处 《医学传灯》卷下

《验方新编》卷十一:龙胆泻肝汤

组成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龙胆草1钱半(酒炒),归尾1钱半,黄芩1钱(酒炒),泽泻1钱,木通1钱,车前子1钱,生地黄1钱(酒炒),生甘草1钱。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
出处 《验方新编》卷十一

外科正宗》卷三: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1钱,连翘1钱,生地黄1钱,泽泻1钱,车前子5分,木通5分,归尾5分,山栀子5分,甘草5分,黄连5分,黄芩5分。
用法 水2钟,煎8分,食前服。便秘,加大黄2钱。
功用 肝经湿热,玉茎患疮,或便毒、悬痈,小便赤涩,或久溃烂不愈;又治阴囊肿痛,红热甚者。缠腰火丹,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
出处 《外科正宗》卷三

伤寒大白》卷二:龙胆泻肝汤

组成 胆草、柴胡、黄芩、山栀子、川黄连、知母、麦冬、人参、甘草。
功用 肝经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
出处 《伤寒大白》卷二

《伤寒大白》卷三:龙胆泻肝汤

组成 龙胆草、柴胡、黄芩、川黄连、麦冬、陈胆星、知母、甘草、真青黛、山栀子。
功用 肝胆有火,目不能合;胆涎沃心,目不得瞑。
出处 《伤寒大白》卷三

《症因脉治》卷四:龙胆泻肝汤

组成 柴胡、黄芩、山栀子、知母、麦冬、黄连、人参、胆草、甘草、大黄。
功用 肝火五更泄泻,胁肋常痛,痛连小腹,夜多不寐,脉左关洪大。
出处 《症因脉治》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