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通谷穴
穴位名
足通谷 Zútōnggǔ,出《灵枢·本输》。名解: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足通谷名意指膀光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 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足通谷。
经属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沿小趾向上摸,摸到小趾与足掌相连接的关节,关节前方皮肤颜色交界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长屈肌腱、小趾近节趾骨骨膜。有趾底动、静脉。分布着趾底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皮肤为足背和足底皮肤移行部位,皮厚,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浅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足趾的浅静脉注入足背静脉网的外侧,并有纤维束连于皮肤和足筋膜。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底深筋膜,在小趾近节趾骨下方,经趾骨和趾长、短肌(腱)之间,该肌由胫后神经及其分支足底外侧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主治:头项,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疟疾,头痛,项痛,目眩,目弦,项强,癫痫,现代又多用足通谷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哮喘,精神病,颈椎病,慢性胃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配伍
3、配大椎穴治项强。
刺灸法
刺法:直刺0.2~0.3寸,可点刺出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或艾柱灸3~5壮。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身疼痛、善惊、互引鼻衄,通谷主之。狂、癫疾,阳谷及筑宾、通谷主之。食饮善呕、不能言,通谷主之。
《类经图翼》:主头痛目眩、项痛鼻衄、善惊、结积、留饮、食多不化,通谷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头重目眩。
《针灸大成》:肠癖,疝,小肠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