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陵泉穴
穴位名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出《灵枢·热病》。别名阴之陵泉。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水泉,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
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腘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腘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作用与主治
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遗精,阳痿
,膝痛, 黄疸, 腹痛,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霍乱吐泻, 泄泻, 急性肠炎, 慢性肠炎, 细菌性痢疾, 遗尿,尿失禁,尿潴留, 月经不调, 痛经, 阴道炎, 赤白带下, 疝瘕, 脚气,腹膜炎, 尿路感染,肠 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 关节炎,下肢麻痹,膝胫酸痛, 痢疾, 便秘, 肾炎,腹水, 失眠等。刺灸法
刺法:直刺1.0~2.0寸,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
配伍
1、配三阴交穴治腹寒。
2、配水分穴治水肿。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针灸甲乙经》: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腰痛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阴陵泉、关元,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尿黄;阴陵泉、阳陵泉,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隐白,主胸中热,暴泄。
《千金翼方》: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小便不通阴陵泉。
《百症赋》:阴陵泉、水分,去水肿之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