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哀穴
穴位名
腹哀 Fùāi,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肠哀、肠屈。腹,腹腔,也是重复和富有之意,乃肚之总称。哀,悲鸣,哀痛。腹中所裹盛者甚富。脾土为太阴之象,必须珍视爱护,庶乎哀痛不生,而哀痛者亦可止也。《金针梅花诗钞》腹哀条:“腹哀穴在腹无哀。”即指此双重含义。
经属
属足太阴脾经。是足太阴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4横指,再水平旁开6横指(锁骨中线上)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有胆囊底、肝(右侧,一般成人肝下缘不超过肋弓)、胃(左侧)。针若经上列结构后,穿经其深面的腹膜腔,可达左右侧在腹腔内相对器官,可造成内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人),或胃内容或胆汁随针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该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调肠
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消化不良,饮食不化,大便脓血,泻痢无度,胃痉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细菌性痢疾,绕脐痛,肠出血,腹中疼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两掌平放于腹哀穴处,稍加用力后顺时针方向揉动,可辅助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等肝胆疾病引起的疼痛、恶心。
配伍
3、配气海穴治肠鸣。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便脓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绕脐痛抢心,膝寒,注利,腹哀主之。
《针灸聚英》:主寒中食不化,大便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