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突穴
穴位名
扶突 Fútū,出《灵枢·本输》。别名水穴、水泉。突,泉名,又跳也,冲也凸出,突起之意。古有“铺四指为扶”之说,扶约当手之四横指,等于同身3寸,该穴位于喉结突起旁开一扶,故名之。亦曰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
经属
属手阳明大肠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取法:拇指弯曲,其余四指并拢,手心向内,小指放喉结旁,食指所在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后缘、颈动脉鞘。深层内侧有颈升动、静脉。分布着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皮肤由颈丛的颈横(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颈阔肌及颈外(浅)静脉,前者由面神经的颈乳突肌后部,并深达颈动脉鞘后壁。胸锁乳突肌由副神经支配;颈动脉鞘内包括了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两者后方的迷走神经,动脉居静脉的内侧。动脉投影在下颌角和乳突连线的中点至右胸锁关节的连线;左侧连线的下端稍偏外侧。此连线在甲状软骨上缘以下为颈总动脉的体表投影,该动脉供应头颈部血液的主干,针刺时应注意避开。
作用与主治
作用:理气开郁,清利咽喉
主治:胸肺及颈部疾患等:如咳嗽,气喘,咳逆上气,咳嗽多唾,喉中痰鸣,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吞咽困难,膈肌痉挛,甲状腺肿大,甲状腺机能亢进,咽喉炎,急性舌骨肌麻痹,低血压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现发紧发胀之感。
灸法:艾炷灸3~5壮,温和灸5~10分钟。
按摩:食指和中指并拢,以指腹按压扶突穴,每次左右各按压3分钟,可缓解咳嗽气喘。
配伍
4、配天突穴、天溪穴治咽喉病。
5、配天突穴、合谷穴治咳喘。
6、配大椎穴、合谷穴治暴喑,咽喉肿痛。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暴喑气梗,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针灸大成》:主咳嗽多唾,上气,咽引喘息,喉中如水鸡声,暴喑气梗。
《外台秘要》: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暴喑,气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