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穴
太溪 Tàixī,出《灵枢·本输》。别名吕细,内昆仑,大溪。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
经属
属足少阴肾经,是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取法: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前方有胫后动、静脉。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嵴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按摩:用拇指指腹由上往下刮太溪穴,每日早晚左右足各刮1~3分钟,可调节和缓解肾炎、膀胱炎、遗尿、遗精等病症。
配伍
2、配飞扬穴治头痛目眩。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涎下、厥心痛、如锥针刺,大溪主之。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胸胁喘满、不得俯仰、溃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厥气上逆,太溪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