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穴
穴位名
关元 Guānyuán,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利机(《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精露(《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命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气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脖胦(《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肓之原(《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下肓(《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
穴位经属
属任脉,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取法: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主治: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
, 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 细菌性痢疾, 胃肠炎, 尿路感染, 肾炎, 盆腔炎, 睾丸炎, 神经衰弱, 高血压, 功能性子宫出血, 子宫脱垂,晕厥,休克, 尿道炎, 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 消化不良等。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外生殖器和会阴部。应在排尿后针刺,以防损伤膀胱。孕妇慎用。
灸法: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穴位配伍
配中极穴治小便频数。
配阴陵泉穴治气癃溺黄,黄带阴痒。
配心俞穴治心悸。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针灸甲乙经》:足三阴、任脉之会。
《针灸甲乙经》: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脐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石水,痛引胁下胀,头眩痛,身尽热,关元主之。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暴疝,少腹大热,关元主之。女子绝子,衃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脐下疗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
《针灸大成》:主积冷虚乏,脐下绞痛,渐入阴中,发作无时,冷气结块痛,寒气人腹痛,失精白浊,溺血,七疝,风眩头痛,转脬闭塞,小便不通,黄赤,劳热,石淋,五淋,泄利,奔豚抢心,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月经不通,绝嗣不生,胞门闭塞,胎漏下血,产后恶露不止。
《太平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类经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席弘赋》:小便不禁关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