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白芥子

    白芥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 名称
    白芥子(Bái Jiè Zǐ)
  • 英文名
    White Mustard Seed
  • 别名
    辣菜子(《中药志》)
  • 性味
    辛,温。①《品汇精要》:"味辛
  • 归经
    入肺、胃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 功效
    利气豁痰, 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 痰饮咳喘,胸胁 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 脚气阴疽,肿毒, 跌打肿痛。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②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③孙思邀:"治 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④《 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 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 止痛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治喘嗽 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 中毒后之 催吐剂。"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 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 禁忌

    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 附方

    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 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149例患者经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9例,好转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29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9%。另据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效率为75.8%,显效率为35%。本药对慢性气管炎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消减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见效的快慢和好转的程度来看,以平喘作用较好,多数患者治疗后痰易吐出,随之气喘明显减轻,以后咳嗽逐步减轻,但无明显消炎作用。

    ②治疗膝部肿痛

    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子)2两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就换,以局部发泡为度。治疗两例,均有效。

  • 论述

    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剂。

    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 炮制

    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1g,置硬质试管内,加固体氢氧化钠1粒,酒精灯上灼热,融熔,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lml,加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遇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检查异硫氰甙类)(2)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l-2滴使溶解,加上述样品滤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异硫氰甙类)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 贮藏
  • 药理

    1.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

  • 分布

    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

  • 成份

    白芥子含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https://www.zhongyiwen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