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扛板归(Kánɡ Bǎn Guī)
-
英文名
-
别名犁头刺藤(《物理小识》),老虎利(《生草药性备要》),雷公藤(《救生苦海》),河白草、霹雳木、方胜板、倒金钩、烙铁草、倒挂紫金钩、犁尖草、括耙草、龙仙草、鱼尾花、三木棉(《纲目拾遗》),刺犁头、蛇不过、急改索、退血草(《植物名实图考》),虎舌草(《天宝本草》),有竻犁牛草(《岭南采药录》),刺酸浆(《贵州民间方药集》),鸡眼睛草、有刺鸠饭草(《福建民间草药》),拦蛇风(《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白竻(《陆川本草》),有刺粪箕笃(《南宁市药物志》),犁头藤、三角藤(《江西民间草药》),蛇倒退、地葡萄
-
性味酸苦,平。①《万病回春》:"味酸。"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苦
-
归经肺;小肠经
-
功效利水消肿,清热,活血,解毒。治 水肿, 黄疸 , 泄泻, 疟疾, 痢疾, 百日咳, 淋浊, 丹毒, 瘰疬, 湿疹, 疥癣。①《物理小识》:"治瘰疬,亦可 截疟。"②《生草药性备要》:" 止泻,浸疳、疔、 痔疮,能散毒。"③王安卿《采药志》:"治翻胃 噎膈,疟疾, 吐血, 便血, 喉痹, 食积心疼,虚饱 腹胀, 阴囊肿大,跌打内肭,发背 疔疮, 乳痈,产后遍身浮肿。"④《纲目拾遗》:"治臌胀、水肿,痞积,黄白疸,疟疾久不愈,鱼口便毒,跌打,一切毒蛇伤。"⑤《植物名实图考》:"行血气、治淋浊。"⑥《贵州民间方药榘》:"外用治 黄水疮。"⑦《南宁市药物志》:"收敛消毒。治痢疾,金疮,湿疹;外用治疥癣。"⑧《四川中药志》:"化管生肌。治 气虚头昏, 哮喘,眼生云翳,水肿。"⑨《闽东本草》,"治 龋齿。"⑩《上海常用中草药》:"治 肾炎水肿,风火赤眼, 带下,蜂刺。"
-
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品0.7~1.5两)。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熏冼。
-
禁忌
-
附方
①治水肿胀:平地木三钱,雷公藤五钱,车前草四钱,天青地白草三钱,路路通五个。打碎煎服。(《救生苦海》)
②治急性扁桃体炎:石豆兰(兰科麦斛)一两,扛板归二两半,一枝黄花五钱。水煎,分二次服,日一剂。(福建《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末适量,涂患处,一日数次。(《江西民间草药》)④治瘰疬:扛板归七钱,野南瓜根三两,猪瘦肉四两炖汤,以汤煎药。孕妇忌服。(《江西民间草药》)
⑤治痈肿: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水煎,调黄酒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乳痈痛结:鲜扛板归叶洗净杵烂,敷贴于委中穴;或与叶下红共捣烂,敷脚底涌泉穴,右痛敷左,左痛敷右。(《闽东本草》)
⑦治坐板疮:乌贼骨五线,雷公藤三钱。共为细末擦之,干则以菜油调敷。(《王秋泉家秘》)
⑧治湿疹、天疱疮、脓疱疮:鲜扛板归全草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⑨治慢性湿疹:鲜扛板归四两。水煎外洗,每日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⑩治黄水疮:蛇倒退叶(为细末)一两,冰片五分。混合,调麻油涂搽。(《贵阳民间药草》)
⑾治下肢关节肿痛:鲜扛板归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⑿治似麻风型的脱节癞:蛇倒退(红色)煎水洗;另用辰砂草、旱莲草、车前草(鲜者)各-两五钱,煎水内服。(《贵阳民间药草》)
⒀治痔漏:扛板归七钱至一两,猪大肠不拘量,同炖汤服。(《江西民间草药》)
⒁治附骨疽:扛板归七钱至一两,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以渣捣烂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
-
应用
-
论述
-
炮制
-
鉴别
-
贮藏
-
药理
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对志贺、斯密茨、福氏和宋内痢疾杆菌的抗菌效价分别为1: 512:1:128,1:64:1:15[1]。此外,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乙型链球菌、炭疽杆菌、 白喉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 流感嗜血杆菌等也有较强抗菌作用。[2-5]。2.抗病毒作用 本品煎剂鸡胚外抗病毒试验,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Ⅰ型病毒的抗病毒效价分别为1:160:和1:64;鸡胚内试验则效果不明显[5]。
3.其他作用 本品的95%乙醇提取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有抗高血压作用。有效成分3,3′-二甲基并没食子酸给予清醒的肾性高血压大鼠,对心收缩力和血压有显着影响[6].Ames试验,本品水提取物有一定抗诱变作用,诱变抑制率在10%以上[7]。此外,本品对实验动物肿瘤有抑制作用[8],扛板归明胶纤维素有止血作用[4]。
-
分布
生于荒芜的沟岸、河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产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等地。
-
成份
全草含黄酮甙、蒽甙、强心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蔗糖约7.48%、还原糖约3.4%,淀粉2.884%)。
种子含油3.3%。瘦果含油12.47%。
扛板归
为蓼科植物扛板归的全草。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